世良情感网

恶果终于显现了!印度现在几乎成了外资的“坟地”了!印度先以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比如

恶果终于显现了!印度现在几乎成了外资的“坟地”了!印度先以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比如说减税、低价的地皮、专门对接机构等方式把外国企业骗进印度,叫企业先把工厂建起来,印度甚至会大发善心给外国企业低价贷款。 印度这招 “请君入瓮” 的戏码,在外资圈里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表面上看,他们又是减税又是送地皮,甚至还主动给低价贷款,摆出一副 “招商引资” 的诚恳模样,可实际上,这些优惠政策就像钓鱼的饵料,等企业把工厂建起来、钱砸进去,马上就翻脸不认人。 就拿小米来说吧,当年带着真金白银去印度建厂,结果 2023 年印度执法局突然冻结了人家 48 亿元资产,理由是 “违反外汇管理法”。这还不算完,2024 年又追加了 6.8 亿美元罚款,直接把小米印度业务的现金流掐得死死的。同样倒霉的还有 vivo,2025 年初也被印度税务部门盯上,说人家 “避税”,一开口就是 30 多亿元的补缴单。这些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拼了命地降价促销,市场份额都占到 60% 以上了,结果呢?辛辛苦苦干了十年,利润全被印度以各种名目搜刮走了。 更绝的是印度的税务 “套路”。德国大众汽车印度公司 2025 年收到一张 14 亿美元的税单,理由是他们 “分批进口零部件规避关税”。可问题是,这种零部件进口模式从 2011 年就开始了,印度政府之前一直没意见,等大众把工厂建起来、供应链铺开了,突然就翻旧账。韩国起亚汽车也没能幸免,被指控 “错误使用自贸协定优惠”,硬生生被追缴了 1.7 亿美元。这种 “先默许、后算账” 的操作,让不少外企叫苦不迭。 印度的官僚体系更是外资的噩梦。2024 年 10 月,印度股市外资单月撤离超过 100 亿美元,创 2002 年以来新高。为啥?就因为企业前脚刚把工厂盖好,后脚各种审查就来了 —— 环保不达标、税务有漏洞、劳工纠纷,随便找个理由就能让生产线停工。亚马逊在印度的电商业务,因为和本土企业的竞争问题,被印度反垄断机构调查了三年,罚款金额从最初的 2 亿美元一路涨到 5 亿美元,最后不得不把核心资产卖给印度信实集团。 最让人寒心的是印度政策的反复无常。2020 年印度推出 “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号称要砸 200 亿美元补贴制造业,结果两年下来,真正拿到补贴的企业不到申请数的 30%。美国通用电气本来打算在印度建飞机发动机工厂,结果等了两年补贴没下文,最后只能把项目转到印尼。这种 “画饼充饥” 的做法,让不少外企看清了印度的真面目。 现在的印度,在外资圈里就像个 “黑洞”—— 进去容易出来难。2024 年 11 月,汇丰银行的报告显示,全球新兴市场基金对中国的持股比例已经升到 10 个月来的新高,而印度的外资持股比例却跌到了五年最低。连国际评级机构标普都警告说,印度的投资环境风险已经超过了巴西和土耳其。那些还留在印度的外企,要么像三星一样被迫把手机产能转移到越南,要么像富士康一样把生产线搬到印度以外的地方 “避险”。 说到底,印度这种 “吃相难看” 的做法,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2025 年上半年,印度股市募资额同比暴跌 20%,而香港同期募资额增长了 30%。当全球资本都在用脚投票的时候,印度所谓的 “经济崛起”,恐怕只能是一场海市蜃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