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西方媒体报道,欧盟取消中欧高层会,目的是不想惹美国不开心,结果没想到第二天就被特

西方媒体报道,欧盟取消中欧高层会,目的是不想惹美国不开心,结果没想到第二天就被特朗普"打脸",直接放话要对欧盟汽车加征30%关税。   (信源:观察者网——欧洲智库学者坦言:当前中美对欧洲的看法一致,我们无关紧要)   中欧关系近来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起因是欧盟被曝单方面取消了原定于7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高层经济对话,这场对话本是中欧领导人峰会前重要的预热。   欧盟给出的理由很直接:贸易谈判缺乏进展,谈不出结果的会就不必开了。   这番先热情邀约、后又突然翻脸的操作,让外界颇为费解。表面看,欧盟似乎想借此对华施压,展现强硬。可深究下去,这究竟是底气十足的策略,还是自身困境下的无奈之举?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其实在对话取消前就已埋下。六天前,欧盟委员会突然宣布,将中国企业排除在所有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采购之外,理由是中国限制了欧洲企业。   中国商务部随即反制,将部分欧盟医疗器械移出政府采购清单。要知道,2025年一季度,中欧之间每分钟的货物往来就价值上千万人民币,全年贸易额更是高达7858亿美元。   谁也没想到,本该救死扶伤的医疗器械,就这样变成了贸易博弈的棋子。   在此之前,中欧在电动汽车和稀土领域博弈升温。电动汽车谈判中,欧盟要求中国车企签“最低售价保证书”,还想锁定中国资本在欧电池产业链,八轮磋商原地踏步,一欧盟官员抱怨像修不断冒窟窿的船。   稀土磁铁故事更富戏剧性。一年前欧盟主动合作,中国为欧企开稀土进口绿色通道,审批减半、货源充足,但仅限民用。   协议刚签,冯德莱恩就在G7峰会拿中国稀土磁铁谈与美共建“抗中资源供应链”,加深双方不信任。   然而,强硬背后的数据暴露欧盟真实处境。去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2910亿欧元,依赖明显。欧盟欲对中国电动车征45%关税,却忘了德企在华日销4000辆车。   更讽刺的是,中国对欧猪肉、白兰地反倾销调查,西火腿商和法酒庄主涌往布鲁塞尔抗议,中国反制精准命中要害。    欧盟内部也远非铁板一块。法国和德国作为两大引擎,近期频频向中国示好,两国领导人轮番致电中方高层,甚至计划联袂访华,显然他们清楚与中国彻底脱钩的代价。   欧洲产业界的焦虑更是溢于言表。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给政府写请愿书,奔驰宝马的CEO们接踵而至,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也公开警告,“断供稀土等于扼杀欧洲的绿色转型”。   企业界的务实与布鲁塞尔政客的“政治站队”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趣的是,欧盟一边被美国在关税和言辞上敲打,一边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却总想与美国保持队形。   这次取消对话,与其说是对华施压,不如说更像一场姿态大于实质的内部动员,试图在全球化浪潮中靠施压中国来解决自身结构性困境,多少有些不切实际。   面对欧盟的反复,中国则显得颇有定力。态度很明确:想谈,大门敞开;想闹,也奉陪到底。主动权其实早已不在布鲁塞尔。   过去几年的贸易摩擦,历史教训清晰可见:美国加征的关税最终助推了本国通胀,日韩的半导体封锁也反噬了自身产业。全球化已将中欧经济深度捆绑,单方面想撕裂这种联系,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   说到底,国际关系早已不是靠姿态和表演就能赢得主动的时代。欧盟若真想解决问题,终究要放下意识形态偏见,回到谈判桌前务实地交换利益。   中欧间的贸易矛盾,尤其在新能源等领域,短期内难以根除,但关上沟通大门对谁都没有好处。这次取消对话,或许是欧盟一时的策略,或许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但问题终究要解决,绕是绕不过去的。   棋局已经很明朗:要么,欧盟正视现实,聚焦共同利益;要么,继续在阵营对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眼看自家企业在中美两大市场的夹缝中日益萎缩。   这场由欧盟挑起的风波,究竟何时才能回归解决问题的正轨,外界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