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 frog,北欧,日本的顶尖或者新锐的工业设计 design house 合作的过程当中,发现其实一个好的品牌,不应该去设计一个产品。
他首先应该去主张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而设计,其实是为了故事服务的。
而之所以美国,北欧,日本的设计都各成一派,与众不同,也不是他们故意写不一样的故事,而是他们思维的模版不同。
日本人更关注人,环境,以及他们设计的互动关系。
北欧更关注设计所表达的人文或者环境关怀。
而美国人上来就问这是什么品牌,有什么价值主张。
所以曾经有有一段时间,我们会觉得日本的产品功能贴心,北欧的设计更理性环保,美国的设计更清晰易懂,过目不忘。
中国的工业设计师,技能上已经完全不差了。甚至对于形体,质感,工艺的感受和把握上,也不差了。但是如果没有人给他们一个明确的基于文化传承的价值主张,那么他们必然无法做出超越这三个国家的产品。
而苹果之所以作为一个美国品牌,在全球市场显得那么 think different,还是因为他是一个美国的讲故事的天才,用了一个欧洲设计师,但是使用的是日本设计的内核。。。
乔布斯说,“设计不是设计一个产品的样子,而是使用他的方式”。
本质上,这是在讲产品和人的互动关系。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句话,但是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真正理解这句话。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种设计理念,其实在美国市场反而是稀缺的。这是日本设计师长期坚持的东西。
而跨界,的确是一个创造独特性和原创性的好办法。
所以乔布斯还说:“好的设计师抄袭,伟大的设计师剽窃”。也是所有人都听过,但是并非所有人真的理解了。
之所以抄袭是好的,是因为抄对了本身,就是一种见识和设计水准。而乔布斯的剽窃,是一种对好的设计的本质理解上的演化。而且,结合前文,往往是跨界或者跨时代的。
就比如今天的复古复兴,对 80s 的抄袭,是一种设计创新。就比如理想在电车时代,基于续航考虑,复兴当年韩国人在低风阻汽油车上的尝试,有基于技术迭代和消费者洞察组织的不同的设计动机和目的,那么长得像,仍然是伟大的原创。
而如果你没有设计理念和功能需求,直接拿来高端产品的某些特征往自己的产品上做加法。。。
那么就算是最终不太像,也难以摆脱抄袭的嫌疑。。。
这段很长,很难理解,我也不指望你们能 get 到全部,但是评论小心点,骂人引战的我会删除。
如果对你有帮助,那么也算是我没白写。这也可能是多年来,对乔布斯这两句争议巨大的话,在中文网络上少有的深入解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