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荆江评论:“蹭饭”蹭出真感情“小碗”盛满大担当

荆州新闻网消息(评论员孙小双)近日,河南周口市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挨家挨户“蹭饭”,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这位90后干部,放下公文包,拿着一只印着小猪佩奇的白瓷碗和标配“饭票”——面粉鸡蛋牛奶等慰问品,到村民家中“蹭饭”,用真诚的态度和质朴的陪伴,敲开了村民的“家门”与“心门”,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实践的新路径。人民日报的点名表扬,正是对这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新探索的肯定。

初到范庄村,董桂林想了解村里的情况,可村民们见了他总有些拘谨,问啥都是“挺好”“没啥问题”。他明白,不打破“心墙”,听不到真心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背后的情感纽带,于是,“蹭饭工作法”应运而生。在村民的灶台旁、饭桌边,董桂林与村民们吃着家常便饭,聊着家长里短,从家庭琐事聊到村里大事,从粮食收成聊到邻里关系,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一顿饭的时间,不仅收获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还掌握了第一手的村情民意。董桂林的“蹭饭”之举,实际上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生动实践。

董桂林将“蹭饭”日常拍成短视频,在网络发布后,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巨大的流量,被他精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芝麻盐、蒲公英茶、五香烤鸭蛋等土特产乘势“出圈”,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集体家底厚了起来。这生动证明,青年干部善用新思维、新平台,就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蹭饭”不仅是为了了解民情、推销特产,更是为了陪伴村里的老人。在与101岁王奶奶的相处中,董桂林感受到了老人对陪伴的渴望。他常去看望老人,陪她聊天、吃饭,让老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这种情感上的陪伴,不仅温暖了老人的心,也让董桂林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份以心换心的情感纽带,是做好基层工作最坚实的基础,也是乡村治理最温暖的底色。

面对网络的流量和外界的关注,董桂林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表示,自己的初衷不是打造个人IP,而是为了给村里引来“源头活水”,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产业带来活力。通过网络为乡村振兴赋能,用奋斗的“热量”赢得网络的“流量”和吸引人才回归的“留量”,再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能量”。他计划建设实体产业,让乡村发展更加持久。这份远见,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干部的格局与担当,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未来。

董桂林的“蹭饭工作法”,以真诚和行动打破了干群之间的隔阂,用创新和担当解决了乡村发展的难题,让基层工作更有温度、更加高效。一只“小猪佩奇”碗,盛满的是俯下身子的谦逊、贴近民心的温度、善作善成的智慧。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需要更多像董桂林这样的干部,用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担当的精神,感知群众冷暖、倾听民情民意、解决急难愁盼,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