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7月14日发文说:“在中国,从建筑到桥梁,到处都可见到用澳大利亚铁矿石制成的钢材。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两国经济发展。我们希望在努力降低排放的同时,实现全球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是很重要的,根据澳大利亚政府最新估算,本财年这笔贸易将为澳大利亚带来1050亿澳元的收入。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供应量的50%以上,而澳大利亚矿企供应了中国近60%的铁矿石进口量。这意味着中国每生产两根钢筋,就有一根的原材料来自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矿山。 这种深度绑定从2002年就开始了。当时,中国宝武的前身宝钢集团与力拓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西澳大利亚的东坡铁矿。20多年后,双方合作的西坡铁矿项目在2025年6月正式投产,设计年产能2500万吨。 这座位于沙漠中的矿山,通过18公里长的输送系统与现有的选矿厂相连,首批矿石在3月底就已完成加工。中国宝武董事长胡望明在投产仪式上直言,西坡项目不仅是中澳资源合作的里程碑,更是多方携手攻坚克难的生动写照。 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不仅支撑了中国的基建,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以黑德兰港为例,这个每年出口5.63亿吨铁矿石的港口,75%的工作都与港口和矿业相关。 港口首席执行官塞缪尔・麦克斯基明说,他为中国使用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的钢材感到自豪。这种情感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联动——西澳州州长罗杰・库克指出,仅2023年西澳对中国的出口就占澳大利亚对华出口总额的50%以上,铁矿石是其中最主要的商品。 但阿尔巴尼斯此行的重点不在回顾过去,而在谋划未来。他把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和中国钢铁制造业的首席执行官聚集到上海,共同探讨钢铁行业的脱碳问题。 这可不是简单的环保议题,而是关系到全球钢铁产业链的生死存亡。数据显示,钢铁行业占全球碳排放的7%-9%,要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全产业链脱碳是必经之路。 澳大利亚矿企早已行动起来。福特斯克金属集团正在开发氢基绿色铁项目,计划今年在试点工厂生产绿色铁;力拓与首钢合作探索低碳加工技术,必和必拓则与河钢集团签署协议,共同验证高炉减排潜力。 必和必拓甚至与宁德时代、比亚迪达成合作,开发适用于西澳铁矿运输的重型矿用卡车及铁路机车电池系统,推动矿山运营脱碳。 中国钢铁企业也在积极响应。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到2025年底,钢铁行业高炉、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要分别比2023年降低1%以上,电弧炉冶炼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以上。 宝武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商,不仅参与了西坡铁矿和西芒杜铁矿的开发,还在推进氢基直接还原、富氢熔融还原等非高炉炼铁技术攻关。 这种合作背后,是双方对未来的共同担忧。阿尔巴尼斯在文章中提到,全球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减排压力的双重挑战。澳大利亚希望通过绿色钢铁技术,巩固其在全球铁矿石市场的地位;中国则需要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的转型。双方都清楚,单打独斗无法应对这些挑战,唯有合作才能抓住机遇。 不过,合作并非一帆风顺。阿尔巴尼斯此次访华正值敏感时期,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正施压澳大利亚,要求其在中美战略竞争中选边站队。 但阿尔巴尼斯选择了务实路线,他在上海明确表示,自己的目标是促进“地区和平与安全”,而不是卷入地缘政治对抗。这种态度也体现在经贸合作中——澳大利亚希望将中资参股西澳锂矿项目的持股上限从25%提高至49%,并计划联合启动澳西部海岸光伏+储能基地,以满足中国的绿氢需求。 更具突破性的是铁矿石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进。目前澳大利亚对华铁矿贸易90%使用美元结算,若能改用人民币,不仅能降低汇率风险,还将对全球大宗商品交易货币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这一举措若能落地,将进一步加深中澳在金融领域的绑定。 从力拓皮尔巴拉矿区的自动驾驶卡车,到上海会议中心里的脱碳讨论,中澳钢铁产业链的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阿尔巴尼斯在文章结尾说:“通过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应对全球挑战并抓住眼前的机遇。” 这句话背后,是两个国家在资源、技术和市场上的深度依赖,更是对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共同期许。当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在高炉中熔炼成钢材,当中国的技术创新应用于矿山运营,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合作,正在重塑全球钢铁行业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