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香港议员大胆呼吁:把维多利亚港矗立百年的伊丽莎白女王雕像撤掉,换上誓死禁烟、抗击列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这事看着是换个塑像,实则关系到怎么看待历史、怎么定位自己。 街头立雕像从来都不只是好看,那是在给城市贴标签。1901 年英国人把女王像竖在尖沙咀,明摆着是告诉大家:这儿归英国管。那会儿港英政府还逼着学生去雕像前搞纪念活动,几十年下来,不少人都被灌输了 “英国统治天经地义” 的想法。 再看林则徐,他跟这段历史正好对着干。1839 年烧鸦片那事儿,不光是销毁毒品,更是告诉洋人:中国人不会任人欺负。这种精神在香港其实一直有呼应,2019 年香港历史博物馆办林则徐特展,三个月就来了 12 万人,年轻人占了四成,说明大家打心底里认这位英雄。 全世界好多以前被殖民的地方,后来都换过雕像。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后,把英国殖民者雕像换成曼德拉,刚开始不少人反对,十年后八成市民都说换得对,觉得城市终于有了自己的魂。加拿大这几年拆了 130 多座殖民时期的雕像,理由很实在:不能让这些代表种族主义的东西占着公共场所。这些例子都说明,正视历史才能让大家更齐心。 香港自己也有过类似的事。回归后湾仔拆了殖民时期的警察雕像,换成华人奋斗史的浮雕墙,现在成了游客必去的地方,去年接待了 200 多万人。这说明只要做得对,大家慢慢都会认可。 对年轻人来说,这事更重要。教育部门 2022 年查过,香港中学生里能说清林则徐事迹的不到三成,可认得出伊丽莎白女王的超过八成。这就是殖民时期教育留下的毛病。去年新历史教材加了虎门销烟和香港开埠的关系,销量一下涨了五成。这会儿把林则徐像立起来,等于给历史教育加了个看得见的教材。 从经济上看也划算。尖沙咀海边每年来 3000 多万游客,要是林则徐雕像立起来,跟旁边的历史博物馆、钟楼连成一条 “抗争史旅游线”,旅游界估计能多赚 15%。波士顿的自由之路、柏林的东边画廊,都是靠这种有意义的历史符号吸引游客的。 有人担心换雕像会割裂历史,其实没必要。博物馆才是存历史的地方,就像伦敦大英博物馆,既摆殖民时期的东西,也讲被殖民国家怎么反抗。香港完全可以把女王像挪到博物馆,放在合适的历史语境里展示,这样既尊重了过去,又摆正了立场。 从法律上说,基本法明明白白写着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街上的象征物当然得跟国家主权对得上。这几年香港改了区旗区徽的用法,中小学也普及了升国旗,换雕像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就像澳门把 “澳门历史城区” 申遗时,特意突出妈阁庙这些中式建筑,既保留了多元文化,又明确了自己的身份。 等哪天早上,阳光照在维多利亚港上,林则徐的雕像跟对岸的 ICC 大厦相对望,那画面正好说明香港的样子:既有民族的根,又有国际都市的范儿。回归快三十年了,这座城市确实该有这样一个精神坐标。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何君尧提议,将香港皇后大道改名,并移走女王雕像,换成林则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