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要联合起来收割印度了?眼下国际形势挺有意思,中美俄这仨大国,平时吵吵闹闹、互相较量挺厉害,但回过头来看,它们仨在世界上这“上三常”的地位,好像还挺稳当。 美国惯于借助金融体系和高科技,对新兴市场保持主动权,面对快速发展的印度,美国嘴上支持“印度崛起”,但经济上却通过关税、出口管制等各种方式加以限制。 关于“美方可能对印度某些商品加税”的消息频繁出现,这种做法明显具有牵制意味,毕竟美国不愿看到另一个在全球供应链上、特别是IT和医药领域,可以和自己叫板的大国,只要美国依然掌控着技术高地和核心金融体系,印度很难突破外部壁垒。 中国与印度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中国是印度传统上的第一大贸易来源国,特别是在电子、生化、日常消费品等领域,印度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持续存在,可中国和印度的长期边界摩擦、产业扶持政策摩擦,又让彼此陷入猜忌和防范。 印度提出对中国应用进行限制,试图保护本土互联网企业,而中国则通过结构性产业调整,间接拉高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门槛,这是典型的利益相争,谁都不愿给对方太多空间,短期内印度要完全摆脱中国在供应链上的主导地位并不现实。 俄罗斯虽然低调但与印度的联系非常紧密,印度的军工体系和能源进口对俄罗斯依赖极大,今时今日,印度从俄罗斯进口大量原油和武器装备,甚至在某些高端配件上几乎完全依靠俄方技术。 尽管最近因为全球制裁压力,俄印经济合作出现波动,比如跨境结算和新设备采购上的不便,但印度还是无法在短期找到替代方案,美国的二级制裁政策对印度也有实质影响,想继续用市场换资源,得步步小心,细算“风险账”。 这三大国之间从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铁血联盟,各自利益盘根错节,合作都是基于眼前利益,在表面“拉帮结派”背后,有更多的是彼此博弈。 美国出于对中国和俄罗斯的警惕,不可能让贸易或金融领域完全倾斜给印度,中国在技术输出、产业融合方面也必然设限,不会轻易让印度成就自家“竞争者”。 俄罗斯虽然和印度传统友好,但在大国利益面前,也会优先考虑自己和区域安全格局实际需要,远没有外界想的那么“铁杆”。 无论是能源、贸易,还是科技和资本,大国控制着关键节点,印度人口多、增速快,但劳动力素质、制造业基础和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 印度遭遇大宗产品价格波动、基础设施瓶颈、就业压力等问题,民众感受并不如GDP数据那般乐观,更要命的是,在高端制造、武器装备、国际金融规则这些领域,它很难绕过现有大国框架。 印度的“红利”确实存在,但想成为真正的全球主角,还要在大国博弈中学会平衡,不管是跟美国拉近关系,还是借力中国的大市场、俄国的能源,主动权往往握在对方手里。 所谓联合收割,其实说的是印度在现实利益和潜在威胁之间进退两难,三国轮番施加压力,看似在给印度机会,实则把控着上限,关键时刻收放自如,真正能左右局面的,始终是资源、资本、科技和制度优势,把所有风险都摊给印度的可能性实际并不低。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