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新闻联播》之后插入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得知后立马就急了,杨伟光怎么能这么做! (信息来源:大众网——杨伟光解密央视改革历程) 杨伟光称得上央视大刀阔斧的改革家。可这位日后叱咤风云的电视掌舵人,起初竟是个对电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甚至对自己调往央视这件事,都觉得是件倒霉事。 杨伟光出生在广东梅州,是个穷苦的客家孩子,靠着政府助学金才读完高中。他从北大毕业,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当时家里穷得连台收音机都没有,他对广播完全是外行。怎么办?他便把所有能找到的关于广播的书刊都借来啃,硬是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逼成了行家。 他在央广一待就是24年,从普通编辑一路干到副台长。在他的主导下,央广开始主动“炒”新闻,这种对新闻的敏锐和坚持,为他日后的电视生涯埋下了伏笔。 1985年,央视春晚因技术问题办砸了,不得不在《新闻联播》里向全国人民道歉,颜面尽失。广电部高层震怒,决定从当时如日中天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降”一位副台长,去给央视把把关。 一纸调令落到了杨伟光头上。他想不通,甚至跑去堵部长艾知生的门,得到的答复却只有冷冰冰的三个字:“已经定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告别了奋斗24年的老东家,来到了陌生的央视。 刚到央视,杨伟光头两个月一句话没说,只是埋头调研。他发现,自己接手的是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整个央视只有两套节目,新闻量少得可怜,新闻时效和可看性都极差。 更要命的是,到1991年,央视全年的广告和创收加起来才2.7个亿,基本靠国家拨款养着。面对这个内外交困的局面,一个从未主导过电视的电台人,又能做什么呢? 杨伟光把他那套在广播界打磨多年的“组合拳”,原封不动地搬到电视上。他先从最熟悉的新闻开刀,大刀阔斧地砍掉沉闷的会议报道,增加了经济、社会、文体等贴近生活的内容。 新闻改革站稳脚跟后,杨伟光亮出了他最具胆识的一面——商业化。当时央视一年才2.7亿收入,他却盯上了《新闻联播》这块“圣地”。1993年底,他拍板决定,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插播广告。 起初他只敢放30秒,看观众没什么反应,半年后就延长到了一分钟。这事他压根没向上级汇报,直到部长艾知生听说了风声,他才不慌不忙地解释他只是在《新闻联播》后面加,不是里面,这番巧言,竟也得到了默许。 口子一开,便一发不可收拾。杨伟光紧接着推出广告“招投标”。这一招,让央视的广告收入坐上了火箭。而靠着央视的宣传第一代“标王”孔府宴酒,产值从2亿飙到8亿。后来秦池酒业拿下“标王”后产值也果真神奇地飙升。 央视的吸金能力已无人能挡,广告收入从1994年的10亿,一路飙升到1997年的45亿。有了钱,腰杆就硬了。1997年,央视缴税4亿,上交广电部等8亿,剩下的钱可以自主用来更新设备、投资节目、给员工盖房发奖金。 连总理都开玩笑地称他为“大老板”,他则谦虚地回应:“总理,我的钱就是国家的钱。”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杨伟光深知,光会赚钱不行,必须“抓质量、抓精品”。他力推电视剧改革,引入了一大批精品电视剧,还推出一系列优质节目。 杨伟光不仅是给央视增加了几十亿收入,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它的基因。他把一个依赖国家输血的传统宣传机构,变成了一艘具备强大自我造血能力的现代化传媒巨舰,他,真正开启了属于中国电视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