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中国一旦崛起,最紧张的是美国。错了。比美国更警惕中国的,不是别人,恰恰是那个“友好邻居”——俄罗斯。 为啥这么说呢?美国隔着太平洋,俄罗斯却和中国共享 4300 多公里的边境线,这种地理上的 “宿命感”,注定了俄罗斯比美国更紧张、更焦虑。 先从历史恩怨说起。19 世纪的时候,俄罗斯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走了 15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虽说现在中俄通过 2004 年的边界协议基本解决了领土争端,但历史的阴影不是那么容易消散的。就像两个人曾经大打出手,就算现在和好了,心里多少还是会有芥蒂。俄罗斯对领土问题一直很敏感,毕竟历史上它自己也多次被外敌入侵,所以对邻国的强大天然就有一种警惕。 再看经济上的依赖和竞争。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出口依赖度很高,像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每年输送 380 亿立方米天然气到中国。这种依赖虽然能带来稳定的收入,但也让俄罗斯担心,万一哪天中国在能源价格或者运输条件上提出更多要求,自己会不会陷入被动。而且,中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投资越来越多,比如矿产开发、农业合作等。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人口从 2018 年的 14539.81 万下降到 2023 年的 14382.61 万,而中国东北地区人口密集,俄罗斯难免会担心中国人口和资本的流入会影响其对远东地区的控制。 军事方面,虽然中俄经常搞联合军演,比如 “海上联合 - 2024” 演习,双方舰艇一起训练,看起来很亲密,但背后也有微妙的竞争。中国海军这几年发展得太快了,已经有三艘航母,而俄罗斯唯一的航母 “库兹涅佐夫” 号还在大修,能不能修好还两说。中国的军事技术,像第五代战机歼 - 20、高超音速导弹东风 - 17,都让俄罗斯感受到压力。更不用说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了,中俄虽然合作开发北极航道,比如计划建造 5 艘 Arc7 级集装箱船,开通北极航线,但俄罗斯心里也清楚,中国在北极的影响力扩大,可能会削弱自己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地缘政治上,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消耗很大,而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和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在中亚地区有重叠,比如中吉乌铁路项目,虽然最终俄罗斯同意了,但一开始因为担心自己在中亚的传统影响力被削弱,一直拖着不让建。中亚对俄罗斯来说太重要了,是它的 “后院”,中国在中亚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免会让俄罗斯觉得自己的地盘被 “侵入” 了。 不过话说回来,中俄现在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在很多国际事务上都需要互相支持。比如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俄经常协调立场,共同反对西方的一些干涉行为。俄罗斯也清楚,在西方的制裁下,和中国合作是保持自身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所以,虽然俄罗斯对中国的崛起有警惕,但更多的是在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寻求一种平衡,既合作又竞争,既依赖又防范。 总的来说,俄罗斯对中国的警惕,是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种警惕不是说俄罗斯要和中国对抗,而是一种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考虑的本能反应。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俄关系也不例外。未来,双方需要通过更多的沟通和合作,来化解这些潜在的矛盾,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