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美国一网友表示:有25%美国人愿与中国开战,愿与俄开战的却只有5%。有一个问题摆在美国人眼前,如果非要选择跟一个国家开战的话,那应该选择中国还是俄罗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竟然有更多人选择了前者,而且比例特别悬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信息来源:京报网——狂砸16亿美元抹黑中国?看来美国故技重施上了瘾;参考消息——美专家:美国的对华战略必须改变) 这背后少不了美国的刻意抹黑,2024年,美国国会众议院甚至通过了一项法案,计划在未来几年投入高达16.25亿美元,专门扶持全球各地的“独立媒体”与非政府组织。这笔巨款目标是在世界范围内“对抗中国恶意影响”。 这让人想起艾森豪威尔的名言:“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从利用媒体炒作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再到在“阿拉伯之春”中操纵社交媒体,过往的“成功案例”显然给了美国加码信息战的“信心”。 政府提供资金,部分智库学者负责炮制理论,媒体与政客则充当放大器,在金钱和政治议程的驱动下,一些西方媒体早已将新闻的专业抛在脑后,对中国的报道充满了预设的偏见。 在这种叙事陷阱里中国的一切发展都可以被解读为负面。“一带一路”倡议被描绘成“债务陷阱”;新疆与西藏的稳定发展,在他们口中成了“种族灭绝”和“强迫劳动”;中国的科技进步与军事现代化,则无一例外地被打上“威胁”的标签。 在这样的叙事之下,很多西方人对中国、中国的发展保有一定的偏见,他们眼中的中国是日渐发展的,更具威胁性的,但这真的有效吗?谎言即使重复千遍,终究变不成真理。 数亿中国人摆脱了极端贫困,中国走向了现代化,以及中国在与他国相处时始终保持友好,贸易伙伴逐渐壮大,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任何抹黑都无法否定的事实,也改变不了中国民众日益增长的自信心。 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相对孤立的苏联经济体完全不同。中国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即便在近年双方努力“脱钩”的背景下,中美年贸易额依旧接近7000亿美元,全球价值链盘根错节。 这种深入骨髓的相互依存,恰恰说明美国更需要通过同中国进行更多的接触来捍卫自身利益,而不是自我孤立。 当美国政客与媒体戴着有色眼镜太久,暴露的恰恰是自身的狭隘与无知,丢掉的更是公信力。美国媒体的叙述逐渐被真真切切地来到中国的美国人给打破,美国网红“甲亢哥”还是千千万万个美国人真正来到中国后,感受大不相同。 如果华盛顿的外交政策始终围绕与中国的对抗展开,宣扬“新冷战”,势必会拉远自己与合作伙伴的距离。承认现实、寻求共存,或许才是更明智的道路。 中美同处一个国际体系,双方争夺相对影响力,这与共存并不矛盾。美国在整体国力上仍有优势,其决策者理应带着这份自信行事,通过直接的外交途径与中国探索共存的条件,而不是用糟糕的历史类比。 未来的美国政府,是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进一步消耗自身的公信力和领导地位,还是重新校准战略,正视一个实力不断增长且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国?这不仅关乎中美关系,也影响着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