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四川绵阳,男生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去拿通知书时,竟然发现同校女同学也在,原来,女

四川绵阳,男生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去拿通知书时,竟然发现同校女同学也在,原来,女生也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了,“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这句话在两位同学身上具象化了! 十二年同窗:从校服到军装的青春奔赴 一、通知书里的“老熟人” 七月的绵阳,太阳把空气烘得发烫,绵阳中学的收发室却飘着股“神奇”的味道—— 石锟垚攥着信封,脚步比高考查分那天还虚浮。“该不会是……” 他咬着后槽牙,手指刚碰到信封封口,就听见身后炸雷似的笑声:“石锟垚!你也来拿通知书啊?” 一回头,邓惜文举着同款信封,校服短裤上还沾着跑操时的灰。石锟垚眼睛瞪得溜圆,差点把信封扔收发室窗台上:“你、你也报了国防科大?” 邓惜文笑得直拍腿,收发室大爷在旁边接话:“俩娃娃有缘哟,通知书都凑一块儿了!” 拆信封时,石锟垚的手抖得像筛糠,邓惜文却“唰”地把通知书拍他眼前,烫金的“国防科技大学”六个字,映得两人鼻尖都冒了汗。周围老师路过,瞅见这阵仗,打趣道:“你们这是要把‘同窗情’延续到军校啊!” 二、十二年的“捆绑式”青春 故事得从小学一年级讲起。石锟垚记得特清楚,开学第一天,邓惜文坐他斜后方,揪着他校服问“橡皮借不借”,声音脆得像敲玻璃弹珠。初中分班前,两人在操场跑道上并排走,邓惜文说“要考同一个初中”,石锟垚哼了声“谁跟你一伙”,却默默把志愿表填成了一样。 高中三年,晚自习后的走廊成了“固定战场”。邓惜文举着数学题追着问,石锟垚嘴硬“这么简单都不会”,手却把草稿纸写得密密麻麻。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邓惜文攥着他袖子哭:“要是考砸了咋办?” 石锟垚破天荒没怼人,说“大不了一起复读”—— 结果成绩出来,两人分数咬得死死的,连志愿填报页面,都像商量好似的,停留“国防科技大学”那一栏。 三、 “战友”身份的滚烫意义 “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这话从班主任嘴里说出来时,石锟垚的后颈直发烫。领通知书那天,他们在学校国防教育宣传栏前站了好久,玻璃映着两人的脸,一个晒得黝黑,一个笑出虎牙。邓惜文戳戳他胳膊:“以后真要穿军装了,你说咱能扛住不?” 石锟垚挠挠头:“当年跑操你都能偷懒,到军校可没人惯着。” 邓惜文追着打他,笑声惊飞了树上的麻雀。 其实填志愿时,两人都没明说。石锟垚是被征兵宣传片里的导弹车震住了,想着“要是能造更厉害的家伙,该多牛”;邓惜文则是听了退伍爷爷的故事,梦里都在“开战斗机”。这份默契,像十二年同窗攒下的“暗语”,不用商量,就往同一个方向使劲。 四、 平凡青春里的“不平凡”答案 消息传到年级群,炸出一片“酸柠檬”。有人说“这是什么神仙缘分”,有人翻出他俩初中合唱比赛的丑照—— 石锟垚扯着破锣嗓子唱《强军战歌》,邓惜文在旁边笑到破音。可只有他们知道,这缘分里藏着多少“较劲”:为了一道物理题争论到深夜,为了体能测试每天绕操场加跑五圈,为了“国防科大”的招生条件,把视力表背得滚瓜烂熟。 班主任在毕业会上说:“你们不是‘幸运’,是把‘热爱’和‘坚持’磨成了剑。” 这话石锟垚记到现在。领完通知书回家,他爸把珍藏的旧军装翻出来,抖落灰尘时,阳光照在军徽上,亮得晃眼。邓惜文则抱着通知书找退伍爷爷,老爷子戴着老花镜看了又看,说“这可比我当年的通知书神气”,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 五、 青春与家国的“双向奔赴” 现在,石锟垚和邓惜文的通知书摆在书桌上,红本本像两团小火苗。他们约好开学前再回一次母校,在跑道上最后一次并肩跑。邓惜文说:“以后要是分到同一个连队,你可别当‘刺头’。” 石锟垚回嘴:“你别拖后腿就行!” 可跑着跑着,两人都笑了—— 十二年了,从校服到军装,他们早把“较劲”变成了“并肩”的底气。 这件事被绵阳日报报道后,评论区涌进好多留言。有家长说“这才是年轻人该追的星”,有学弟学妹喊“要跟着学长学姐的脚步”。石锟垚看着这些,突然明白:他们的故事,不是“特例”,是青春该有的模样—— 把个人的热爱,融进家国的需要;让同窗的情谊,长成报国的力量。 当九月的风掀起军校的浪花,石锟垚和邓惜文会带着十二年的默契,穿上军装,成为真正的战友。他们或许会在训练场较劲,会在实验室争论,会在深夜的岗哨想起绵阳的阳光—— 但无论何时,这份从校服开始的奔赴,都会在军装的映照下,闪闪发亮。因为青春最动人的模样,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像他们这样,把“我们”的故事,写成“家国”的注脚。 就像石锟垚在朋友圈写的:“十二年同窗,不是终点是起点。从今天起,要当能扛事的战友,要做能报国的儿女。” 这是两个年轻人的承诺,也是无数青春奔赴的缩影—— 当个人成长与家国使命同频,平凡的日子,也能开出最滚烫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