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成员国很高兴,因为欧洲议会以高票通过了一项谴责中国的决议,决议认为中国管制稀土出口“毫无道理”,称中国在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因此欧盟要谴责中国。 2025年4月,中国对部分关键稀土材料和稀土永磁体实施了新一轮出口管制,这引起了全球上下游产业的广泛关注,稀土材料如今是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高性能电子等产业的重要原料。 中国虽然占全球稀土开采量略高于一半,但在加工提纯环节的份额却超过九成,正因为如此,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在高科技和绿色转型领域都很依赖中国产品,一旦中国收紧出口,对欧盟来说压力巨大。 面对中国的新措施,欧盟内部的忧虑随之升温,担心“卡脖子”风险持续加剧,政策专家、业界工程师和许多决策者都认为,稀土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资源,更关乎关键产业安全和战略自主。 一旦中国限制原材料流向,无论是高端制造还是国防设备,都会遇到生产和创新上的挑战,还可能导致成本上涨、订单延误。 7月10日,欧洲议会的这份决议措辞强烈,明确指出中国出口管控影响了全球正常商业活动,加剧了欧洲产业的被动局面,议员们呼吁欧盟应当在法律和经济上采取坚决行动,包括考虑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或出台专项反制措施。 大家也认为欧盟自身不能再仅靠进口,需要抓紧提升本地稀土开采、提取、回收能力,让“关键原材料法”尽快落地。 这样一来才有望减少被动依赖,法国、比利时等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着手提升本国稀土分离和加工能力,还打算积极寻求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新兴供应国合作,铺开供应渠道。 中国新一轮稀土出口措施出台后,欧盟不少相关产业链都感受到了冲击,不光是制造永磁体的公司压力增大,新能源车企和风电厂等也面临原料价格上涨。 中国的做法不仅有经济考量,同时兼顾地缘政治需求,欧盟产业因此变得格外脆弱,这也促使欧洲内部加紧推动建立原材料战略储备,支持本土新技术开发,让将来遇到类似难题时能有更大自主权。 议会高票通过的这项决议,其实也是表达了一种全欧盟的共同意志,就算成员国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不同,但基本都希望在资源供应、产业布局上减少对第三方的依赖。 各国政府和欧盟正梳理自己在稀土供应链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些国家已经开始制定相关的应急方案,为未来做好准备。 欧盟层面已经启动了多项政策,推动原材料供应多元化和本地化,不仅要在欧洲境内寻找新矿源,更要和非洲、大洋洲等新伙伴加强合作,有选择地进口自其他有潜力的产地。 不少基金和科研机构也加大了对替代技术的投资,比如开发新型永磁体材料,提高稀土回收利用率,用科技带动供应安全。 中国收紧稀土出口政策,让欧盟产业承受着不小压力,欧洲议会通过谴责,既反映了不满,也反映了自我变革和应对风险的决心。 围绕资源安全、绿色转型和产业自主化,欧盟接下来会有许多攻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至于能否借此机会实现全产业链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待未来多方面的检验。 参考信息:南方网(欧洲议会通过涉华相关决议 中国驻欧盟使团:停止搞双重标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