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香港回归28年了,但英国至今还占着南大西洋上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这就奇怪了,当年英

香港回归28年了,但英国至今还占着南大西洋上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这就奇怪了,当年英国能把600万人口的香港还给中国,为什么死活不肯把只有3000人的马岛还给阿根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香港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紧靠中国大陆,深圳河那边就是内地,离得近到几乎能听到对岸的声音。水、电、粮食蔬菜这些日常所需,全靠中国内地供应。英国想要硬扛着香港,不靠内地补给,几乎不可能长期维持。   回顾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正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军事实力。   相比之下,英国虽然曾经是大英帝国的中心,但到那个时代已经明显力不从心。面对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强大经济和军队的邻居,英国根本没有能力靠武力长期霸占香港。   当时,英国财政部算过账,守香港这账很难算得过。香港是金融中心,经济活跃,但每天靠中国供给,外加政治压力,长久看根本吃不消。   最终,英国决定走谈判路线,1984年和中国签订中英联合声明,明确了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的时间表。这种“体面撤退”,就是在实力和利益之间做出的理智选择。   撒切尔夫人在1982年访华时,不小心在人民大会堂前摔了一跤,这个画面被不少人解读为大英帝国在东方渐渐失去控制的象征。那一跤,像是无声预告,香港回归是时代的必然。   再说马岛,这跟香港完全是两回事。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离阿根廷海岸只有480公里,但距离英国本土却有1.2万公里之远。这个小岛上只有不到3500人,没什么大城市,经济也就是渔业和少量农牧业,表面看没什么特别值钱的。   但问题是,马岛的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它是英国在南大西洋上的一个重要“桥头堡”,掌握着这块地,就能保障英国海军和空军的全球部署能力。   尤其在冷战时期,这种战略要地的价值远远超过经济收益。控制马岛意味着掌握了通往南极和南美洲的重要航道,有极高的军事和地缘政治价值。   1982年,阿根廷军政府想要用武力夺回马岛,英国派遣舰队远征,打了长达74天的马岛战争。英国最终胜利,不仅守住了马岛,还大大提振了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也巩固了撒切尔夫人的执政地位。英国由此坚定了死守马岛的决心。   其实,英国背后还有美国的暗中支持和欧洲国家的武器禁运,阿根廷打得孤军奋战,根本没有足够力量改变局面。战争花费了英国70多亿英镑,这放在今天相当于200多亿人民币,但英国毫不吝啬投入,因为马岛的战略和资源价值太大。   仔细对比香港和马岛,英国对待两者的态度差别巨大,这背后主要是实力和利益的考量。   香港靠近中国,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和战略前沿,英国无力在这里长期对抗中国的实力。中英谈判时,英国清楚自己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守住香港,只能选择体面地退让,把香港交还中国,换取政治上的平稳和经济上的合作机会。   而马岛面对的是军力薄弱的阿根廷,英国有充足自信靠军力硬撑。再加上海域里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估计有600亿桶石油储量,甚至比英国北海油田多三倍。英国石油公司在这里开采油气,利润丰厚。   除此之外,马岛周边的海域还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区,英国还划了保护区,名义上是环保,实际上是排他性利用资源。   英国在马岛上的军费开销非常高,每年驻军1500人,军费比本土人均还高出6倍。这样的投资,英国当然不会轻易放弃。   说到马岛问题,英国经常拿岛上居民“民族自决”说事。岛上居民绝大多数是英国后裔,是1833年英国占领马岛后迁入的,早就没有原来的阿根廷居民。2013年英国搞了个公投,结果99.8%的人选择留英。   不过这公投也不过是给英国死守马岛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毕竟参与投票的都是英国人,阿根廷人根本没机会参与。说白了,这种“民族自决”跟狐狸投票决定鸡舍归属差不多。   相比之下,香港600多万人中绝大多数是华人,1997年回归时,虽然有不同意见,但整体接受了这个现实。英国明白强留香港没戏,也不好制造矛盾,索性和平过渡,换来国际上的好评。   阿根廷从1816年独立后就宣称对马岛拥有主权,联合国大会也多次通过决议支持阿根廷,但英国对此置若罔闻。   2016年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裁决马岛位于阿根廷海域,英国代表当场把文件折成纸飞机,这种态度非常直白地暴露了英国的傲慢。   现实告诉我们,国际政治没有所谓“公理”和“正义”,只有实力和利益的权衡。英国能把香港交给中国,是被实力逼着妥协;能死守马岛,是因为有军力支撑。   阿根廷目前军力疲弱,经济也不稳定,根本没有能力改变现状。英国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海外基地,把马岛当成最后一个“殖民时代的铜板”死死攥着。只要阿根廷不强起来,马岛大概率还得继续由英国控制。   国际舞台上,谁的拳头硬,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公理往往成不了大事,利益和实力才是唯一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