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女子的“爱宠之险”:亲吻猫狗背后的致命寄生虫 开头:止痛药压不住的头疼 宁波的梅雨季刚过,空气里还黏糊糊的。41岁的李女士坐在医院候诊区,手里攥着空了的止痛药膏盒——这已经是这周吃的第三盒了,可太阳穴里的钝痛像生了根,一阵阵往眼眶里钻。 “以前头疼睡一觉就好,这次浑身没劲,连端杯子都手抖。”她对着医生张主任叹气,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您看,还总觉得身上痒,像有小虫子在爬。” 张主任看着她眼底的红血丝,眉头皱了起来:“先去做个头部CT,别光吃止痛药,查清楚再说。” 中间:CT片里的“定时炸弹” CT室的灯灭了,李女士攥着报告单的手直冒汗。当张主任指着片子上那团模糊的阴影时,她的声音都劈了:“这……这是啥?” “裂头蚴,一种寄生虫。”张主任的语气很严肃,“它现在在你脑子里,就像颗定时炸弹。” 李女士瞬间懵了,眼泪涌了上来:“裂头蚴?我怎么会染上这东西?我平时很爱干净的!” 张主任递过纸巾,慢慢引导:“你最近接触过生肉、生水吗?或者……宠物?” 提到宠物,李女士愣了愣。她在宠物店上班三年,每天和猫狗打交道,见了毛茸茸的就忍不住亲两口。“我经常跟店里的金毛贴脸,有时候还会亲它们的嘴巴,觉得那样亲热点……”她越说声音越小,突然反应过来,“您是说,虫子是从猫狗身上来的?” “很有可能。”张主任调出资料,“裂头蚴会通过动物的唾液、粪便传播,你总跟宠物近距离接触,又没及时洗手,虫卵就可能通过口腔进入身体,慢慢爬到脑子里。” 这话像冰锥扎进李女士心里。她想起上周给那只流浪猫喂食时,被舔了手背没在意;想起昨天抱着刚洗过澡的泰迪,亲了好几口……那些曾经觉得温馨的瞬间,现在想起来全是后怕。 病房里的醒悟 住院第一天,李女士翻来覆去睡不着。临床的阿姨听说了她的事,叹了口气:“我邻居家的小伙子,总跟狗共用水碗,后来查出肝里有虫,花了好几万才治好。” 护士来换药时,也念叨:“现在好多人把宠物当孩子,又搂又亲的,其实宠物身上藏着不少细菌寄生虫。前阵子还有个姑娘,跟猫睡一张床,脸上长了好多红疹,查出来是真菌感染。” 李女士掏出手机,翻到自己朋友圈里和宠物的合照——她抱着萨摩耶的头,鼻尖碰鼻尖,配文“我的毛孩子”。下面好多点赞,现在看来却格外刺眼。 “医生,这虫子能杀死吗?”她拉住查房的张主任,声音发颤。 “得做手术取出来,但风险不小,毕竟在脑子里。”张主任拍拍她的肩,“以后可不能再这么亲宠物了,喜欢归喜欢,得有分寸。” 结局:爱宠的正确打开方式 手术后的李女士,头上缠着纱布,恢复得很慢。宠物店的同事来看她,带来了她常喂的那只橘猫,隔着笼子让她看。“店里现在规定了,接触宠物后必须用消毒凝胶洗手,也不让顾客随便亲宠物了。”同事说。 李女士笑了笑,隔着笼子摸了摸橘猫的头,没有像以前那样凑上去亲。“以前总觉得,不亲不抱就不算爱它们,现在才明白,保护好自己,才能长久陪着它们。” 出院那天,她在朋友圈发了条长文,配上自己的CT片:“爱宠物,别用嘴。那些你觉得亲昵的动作,可能藏着致命风险。” 下面评论区炸了锅,有人说“吓得我赶紧给狗擦了擦嘴”,有人分享“以后只摸不亲”。 小区里遛狗的张大爷看到新闻,特意跟一起遛弯的老伙计说:“瞧见没?咱逗狗归逗狗,可不能让它们舔手舔脸,回家一定得洗手。” 这场“裂头蚴惊魂”,让李女士彻底明白:把宠物当家人没错,但家人之间也得有“安全距离”。亲吻、共餐、同睡这些看似亲密的举动,其实是在拿健康赌运气。 就像张主任最后叮嘱的:“真正的爱,是懂得保护——保护它们,更保护自己。宠物给我们温暖,我们得给这份温暖加道‘安全锁’,这样的陪伴才能长久。” 毕竟,任何感情都不该以伤害自己为代价,哪怕是对毛孩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