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6日,俄军炮兵拍摄的,俄罗斯武装部队居然使用了,中国制造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6日,俄军炮兵拍摄的,俄罗斯武装部队居然使用了,中国制造的130毫米炮弹,据称可能是伊朗向俄罗斯军队出售的。 1950年,苏联造出了M-46型130毫米牵引式加农炮,这门炮在冷战时期可是苏军炮兵的主力装备。后来中国通过技术引进,在1959年仿制出59式130毫米加农炮。 这门炮当年可是中国军工的明星产品,不仅装备自家部队,还大量出口到埃及、越南等国。最传奇的是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和伊拉克这对冤家都从中国采购了59式火炮和配套炮弹。那会儿中国军工刚经历转型阵痛,两伊的订单简直是雪中送炭,直接救活了不少兵工厂。 伊朗在两伊战争期间到底买了多少中国炮弹?虽然具体数字没有公开,但从战场规模就能看出数量绝对不少。当时双方每天都要消耗数万发炮弹,中国产的130毫米炮弹凭借射程远、威力大的特点,成了双方炮兵的心头好。 战争结束后,伊朗肯定留下了不少库存。毕竟这种爷爷辈的装备,平时训练用用还行,真要拉到现代战场上,估计连伊朗自己都看不上。 那这些压在仓库里的老炮弹是怎么跑到俄罗斯手里的?这里面可能有两层原因。其一,俄乌冲突打到第三年,俄罗斯的炮弹消耗量堪称天文数字。据西方媒体报道,俄军每天要发射数万发炮弹,即便是军工底蕴深厚的俄罗斯,也有点扛不住了。 虽然俄罗斯自己也在增产炮弹,但产能提升需要时间,而且西方制裁导致关键原材料和电子元件供应受限。其二,伊朗和俄罗斯近年来关系越来越铁。 从俄罗斯向伊朗出售S-300导弹,到伊朗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双方的军火交易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在这种背景下,伊朗把库存的中国炮弹倒卖给俄罗斯,既能帮盟友解燃眉之急,又能清理自家仓库,何乐而不为? 不过这里面有个关键点得说清楚:这些炮弹是中国在两伊战争期间卖给伊朗的,和现在的中俄关系没有直接关联。中国外交部早就明确表态,坚决反对向冲突地区提供致命性武器。 而且从技术角度看,59式130毫米炮弹的生产工艺和现代弹药有很大区别,中国现在的军工重心早就转向更先进的制导炮弹和智能弹药。说白了,这些老炮弹就是历史遗留产物,和中国当前的武器出口政策没啥关系。 再说说俄罗斯为啥要用这种爷爷辈的装备。俄乌战场上,炮兵对决堪称主旋律。双方每天都在用各种口径的火炮互相招呼,炮弹消耗量之大让很多国家的库存都快见底了。 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庞大的军火库,但经过三年消耗,能用的炮弹也越来越少。之前就有报道说,俄军甚至把二战时期的喀秋莎火箭炮拉上了战场。在这种情况下,伊朗提供的中国老炮弹虽然技术老旧,但好歹能解燃眉之急。毕竟在战场上,有炮弹打总比没炮弹强。 但这些老炮弹的实战效果咋样呢?从技术参数来看,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最大射程约27公里,射速每分钟5-6发,在冷战时期算是不错的水平。但放到现在,这个射程和射速已经落后于主流的155毫米榴弹炮。 而且现代战争对炮弹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59式炮弹没有制导功能,只能进行面杀伤。不过对于俄罗斯来说,在顿巴斯那种堑壕战为主的战场上,这种老式炮弹用来进行火力覆盖还是有点用的。毕竟只要数量够多,总能给对方造成伤亡。 这件事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暴露了现代战争的一个残酷现实:即便像俄罗斯这样的军事大国,也会因为长期消耗陷入弹药危机。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俄乌冲突爆发初期,俄军每天能发射5万发炮弹,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3万发左右,而乌军在西方援助下,每天也能发射2万发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能补充弹药的渠道都会被双方抓住。伊朗向俄罗斯出售中国老炮弹,就是这种背景下的无奈之举。对中国来说,这件事也带来了一些舆论压力。 美国一些政客肯定会借机炒作,把这件事和所谓的“中国支持俄罗斯”联系起来。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炮弹是两伊战争时期的库存,和中国当前的政策无关。 中国外交部已经多次强调,中国始终坚持中立立场,积极劝和促谈,呼吁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冲突。而且从中国的武器出口政策来看,中国对军品出口有严格的管控,所有出口都遵循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 随着战争的持续,俄罗斯肯定会继续寻找弹药来源。伊朗手里可能还有更多的中国老炮弹,甚至其他国家的库存武器也可能被翻出来倒腾到战场上。但这种依赖老旧装备的做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现代战争拼的是体系化作战能力,单靠以前的装备,即便能撑一时,也很难改变战争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