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印度真跟中国动起手来,最大的麻烦可能还不是他们的军队,而是那些投降的俘虏。印度虽号称百万的军队,真打起来,恐怕还是和1962年那样一触即溃。一旦这些俘虏被送到中国,这些印度士兵估计吃喝都得我们管,你有招没? 1962年那会儿,印度军队装备老旧、后勤跟不上,士兵穿着毛衣就上高原,没几天就冻得受不了,最后大片投降。 将近四千战俘,被中国分批安排,还得照顾吃喝,给医疗,看他们宗教习惯。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规模小还能应付。 要是现在一打起来,光战俘规模都得翻好几倍,到时候光靠以前那点经验,早就不够用了。 最让人头疼还是后勤,抓来的战俘要吃喝拉撒住,还有专门的饮食要求。印度不少士兵是素食主义者,很多还有各种宗教禁忌。 让中国后厨临时转型不说,光物资调配就够累一阵,再加上高原天气变化大,吃饱穿暖是最基础的,人多了,每一个环节都得加倍小心,还要救治受伤的士兵,拖一拖都得挨说。 后勤队伍一旦乱了阵脚,战场优势也守不住。以前几个营地能管几千人,如今架不住几十万人,粮食、药品、帐篷全得提前备齐。 而且印度境内方言那么多,光靠几本翻译手册远远不够,还得临时调配翻译,这里面出点纰漏,容易又被对手大做文章。 有人觉得关起来就完事了,但别忘了外界就盯着,哪怕小小失误也可能让网络上一夜之间传遍全世界。这些年常听说谁谁拍个小视频就能引发大讨论,在战俘问题上尤其容易失控。 有人会问,真打起来印度军队会不会像以前一样容易溃败? 不少人分析都说,印度军队这几年虽然更新了点装备,但训练、后勤还是跟不上野心,实际战力没想的那么高,人多难管成了反而是个包袱。 真有大面积的投降,光管理这些人就能让中国付出极大代价,到时候不出纰漏很难。 毕竟战俘一落到自己手里,从吃穿住到医疗再到宗教习惯,全都得做到位,否则国际舆论就会盯着不放。 更复杂的是,哪怕战场上赢了,只要后面战俘处置不合规,对方就会借题发挥,制造各种舆论压力,说不定还会把人道危机炒大,到时候中国等于背上了舆论骂名。 这些年网络传播又快又广,不用一天,一点点负面消息就能传遍全球。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资不说,国际形象也随时面临挑战。 可以说,战俘成了解决不了的大“包袱”,对手还可能故意利用,把后勤和道义压力一起甩过来,给自己争取缓冲和筹码。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处理战俘绝不仅仅是后勤部门的事,而是全方位和全球关注的大考验。 过去管理三四千人,都得全力以赴;而今天,面对成倍增长的战俘数量,每一个细节都要比以前做得更细致、更规范。 所以,打仗不仅仅是比拼前线的硬功夫,后方战俘管理没跟上,前线再强也可能因为这些“被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