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再说日军侵华只是几个军国主义战犯的错,这是一场日本全民都在支持战争!1931年,一个刚结婚的日本女子,为了让丈夫再无顾虑的入侵中国,她写完一封遗书后,用刀划开了自己的喉咙! 1931年冬天,日本东北侵略行动刚刚发生时,一个叫井上千代子的年轻女人在大阪割喉自尽,留下一封遗书和丈夫井上清一。 这件事情不仅没有让日本社会警醒,反而被日本当成“国民榜样”,被媒体当成宣传战争、激励全民参战的事情。 那时,井上清一身为日本陆军中尉,本该新婚享受温暖家庭,却因日军命令需要马上赶赴中国战场。面对即将离别,他情绪压抑,忧虑重重。 千代子明知丈夫心中挣扎,却选择用自杀的方式“解脱”他的顾虑,还特意写长信鼓励丈夫为天皇卖命。 她的血和所做一切,被宣传机器炒作成彻底的牺牲与忠贞,很快,“昭和烈女”成了日本千家万户讨论的人。 从那之后,整个国家被井上千代子的故事推向了民族主义和极端战争情绪。 日本各地开始成立国防妇人会,主妇们为部队缝补慰问品,老人小孩也不甘人后,工厂和农村更是加足马力为战争提供后盾。 当时,谁要敢反对战争、质疑方向,就会被说成没良心,不爱国。每个人都在这场“全民战争”的浪潮里越陷越深。 此时的井上清一,带着妻子的“勉励”,站在渡往中国的船上,没有任何回头的念头。到了中国东北后,他迅速就成了驻防部队的负责人。 妻子的死非但没有让他变得柔软,反而让他变得更加无情。 1932年,他下令围剿平顶山村,三千多名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被赶到山后,全部被机枪扫射,连妇孺都未幸免。当天晚上,山坳里到处是鲜血和呻吟。 这场大屠杀在国内只被当成“英勇行动”报道,报纸还有专栏赞美井上家。一边歌颂千代子的“烈女”精神,一边称赞井上清一“忠诚果敢”。 包括当时的皇后和一些名流,在各种场合都力挺这种精神,全国社会形成一种近乎疯狂的战争氛围,不分男女老少全部动员。 但实际上,这一切的背后不过是对战争残酷的包装和欺骗。 井上夫妇的悲剧被媒体、皇室、政客、资本家操控成政治工具。千代子的遗书被锁进日本档案馆里,用了几十年还被奉为民族“宝物”。 丈夫借着妻子的牺牲一路高升,却不把人民的命当回事,直到战争结束前,才因常年的残忍和压力自杀身亡。 日本战败后,像井上清一这样的人纷纷褪下军装逃避追责。可他这个靠战争立功的人,躲进乡下也没能逃过联盟军的追捕,最终以一枪了结。报社甚至都不再称他“英雄”。 日本当时的普通人无辜吗?从井上千代子的家乡到战场的前线,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战争的推手。 那些穿针引线、修工事、欢送士兵出征的家庭主妇,那些高呼口号、编写励志故事的记者,还有抱着皇室赏赐木牌四处炫耀的名媛妇女,各自为战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日本大量民众在这种高压宣传和舆论引导下,变得麻木甚至极端,他们主动卷入战争机器,驱使善良与冷漠被颠倒。 同样的事情不是个案,之前和之后还有无数类似事件,让战争越来越变本加厉,也让越来越多无辜的人卷入了死亡。 直到今天,千代子的遗书还在档案馆里,那些泛黄的纸张上的每一句话,看似对“国家”的绝对忠诚,实际上却见证着战争如何侵蚀人性。 那时候的日本,不仅有军部的野心和上层的推波助澜,更有成千上万普通百姓的盲从。 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善良和柔情,但在民族主义与战争狂热的裹挟下,原本温和的内心变了样,有人主动参与其中,有人选择旁观,都难说完全没有责任。 现在回头看井上千代子的牺牲和井上清一的罪恶,都不能仅用“个人选择”来解释。再用“少数战犯”来搪塞侵华罪行,已经无法解释战争年代日本全国性的失控。 (信源:央视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