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冯小刚和张国立联合提议,恢复繁体字代替简体字,易中天听说后,要求让他俩先把‘亂竈龜鬱’这四个繁体字写出来试试,看行不行?这一观点立即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汉字繁简之争,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多年来,各种观点层出不穷,既有支持全面恢复繁体字的,也有坚持简体字更符合时代发展的。 2005年的中国,经济一路狂奔,人们也开始回头审视自己的文化家底,也正是在这个节点,导演冯小刚和演员张国立联手抛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建议:恢复繁体字,取代推行了半个世纪的简体字。 在他们看来,简体字固然为扫盲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也让汉字丢了魂。他们举例说,繁体的“愛”字里有颗“心”,简化后,“爱”无心,味道全变了。他们认为,繁体字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承载着形意之美与文化根基,理应被重新请回来。 这不只是文字的事,更是对传统价值的一次集体回归。其实,自五十年代推行简化字以来,类似的惋惜声在文化圈里也一直没断过,只是这一次,由两位公众人物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把争议直接摆到了台面上。 这个建议一出,立刻在社会上炸开了锅,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几乎一样响亮。支持者佩服他们的文化担当,反对者则批评他们不切实际。 就在双方争得不可开交时,学者易中天入场了。这位刚因《百家讲坛》“品三国”而红遍大江南北的学者,向来以说话不绕弯子著称。他没有长篇大论地驳斥,而是轻飘飘地甩出了一道考题:“你们先把‘亂竈龜鬱’四个字写给我看看!” 这四个字,对应的简体是“乱、灶、龟、郁”。笔画繁复,结构刁钻,别说普通人,就算受过良好教育的,能一笔不差写出来的也寥寥无几。易中天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如果连倡导者自己都写不利索,又凭什么要求十几亿人去重拾这套复杂的文字系统? 他这一招,直击要害。文字首先是工具,得好用,怎么简单怎么来。他认为,把简繁之争上升到文化存亡的高度,多少有些牵强,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姿态,易中天这看似随口一提的挑战,却像一把快刀,瞬间切中了问题的要害,也让反对者找到了最有力的武器。 当时正是中国互联网论坛和博客的黄金时代,这场大讨论迅速白热化。支持繁体字的一方辩称,台湾、香港地区至今仍在使用繁体字,足以证明其生命力。何况,如今有了智能输入法,书写的技术门槛早已大大降低,恢复繁体字恰恰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更现实的问题是,全国的出版物、文件、招牌、系统……全部更换的社会成本谁来承担,在这场辩论中,“亂竈龜鬱”这四个字被反复引用,成了网络论战中的高频词。 文化界人士大多站在冯、张一边,将繁体字看作民族的根;而教育界则普遍忧心忡忡,担心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普通人的看法也五花八门,有人怀念繁体字的古雅,也有人坦言“简体字用惯了,挺好”。 甚至有人从技术角度反驳,认为输入法便捷不等于文化传承,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字需要靠机器才能延续,那还谈什么真正的掌握呢,技术反而暴露了传承的脆弱。 最终,这场风波以官方重申坚持简体字政策而告终,虽然繁体字未能回归通用领域,但它也并未消失,仍在书法、古籍和文化研究中静静地散发着魅力。 这些提出恢复繁体字的人或许是出于好意,但是这样的建议太过极端,简体字和繁体字也可以找到一个共存的方法,而中华文化也不会因为汉字的变化就消亡,毕竟它拥有着传承千年的深厚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也要寻找到新的方式适应变化。 信源:冯小刚:挽救传统文化,得恢复繁体字!易中天:亂竈龜鬱你写写看——书法字典集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