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了!一个9岁男孩发视频说:“我妈妈37岁,失业后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每个公司都说她年纪大了!可惜我才上小学,没有办法赚钱养她!”网友:事实上35岁以上就很难找工作了,就这国家还鼓励生二胎三胎…… (信源:网友分享视频) 一个9岁男孩的焦虑独白,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妈妈被炒鱿鱼之后,再也找不到工作!因为她太老了,已经37岁了,可是我还太小,没有办法给她养老!” 37岁,在很多人看来正值当打之年,在一个孩子的世界里,却成了“太老”而失业的代名词。这番话听来有些荒诞,却又真实得有些刺骨。一个看似遥远的数字,正悄无声息地变成一道门槛,横亘在无数中年人的职场路上。 男孩口中的妈妈是这道门槛下的缩影。她曾在公司勤恳工作多年,业务能力突出,却因公司裁员、“年龄偏大”被“优化”。 起初她没在意,认为凭经验找新工作不难,现实却给了她重击。简历要么因“35岁以下”规定被筛,要么没回音;面试时面试官的顾虑也让她明白结果。 一次次碰壁磨损了她的自信,也让家庭经济更紧张。孩子心疼妈妈,说出触动人心的真心话。 她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职场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的普遍困境。很多人过了35岁,职业生涯似被暂停,恐慌源于对年龄的畏惧。 一位资深行政员工裁员后简历无人问津;有人想转行学新技能,却被面试官以“年纪大、学得慢”拒绝。数据显示,35至45岁失业人群增加,女性比例明显。若家里有孩子上学、有贷款,失业的崩塌感旁人难以体会。 这种现象背后,是一些企业心照不宣的招聘偏好。许多公司,特别是追求快速迭代的互联网企业,表面上高喊“多元包容”,招聘时却心口不一,优先选择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理由五花八门,甚至包括“团队氛围需要更年轻”。说白了,他们想要的,或许并非能力多强、经验多足,而是一种更“划算”的劳动力——能加班、能随叫随到、精力无限,而且用人成本更低。 可这种逻辑本身就存在悖论。35岁以上的职场人,尤其是女性,经验丰富、心智成熟,往往责任心和稳定性更强,关键时刻更能扛事。 企业却宁愿放弃这些宝贵的经验与沉淀,转而追逐所谓的“年轻红利”。这种对人才价值的错估,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进一步看,这道“35岁门槛”带来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个人饭碗的范畴,开始向社会深层蔓延。 一边是鼓励生育的政策导向,另一边却是家庭顶梁柱随时可能失业的现实,这种矛盾怎能让人安心?当下的年轻人目睹前辈的遭遇,也开始对未来感到焦虑,直言不敢老、不敢生,生怕自己重蹈覆辙。 这无疑对社会人口结构和长远发展构成了挑战。专家早已呼吁,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如果35岁以上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整个社会的养老和发展负担只会越来越重。 这就像是把我们最宝贵的“经验红利”,任由“年龄”这个数字卡住脖子。 不过,困境之中总有个体在挣扎求生。小宇的妈妈最终在一家小公司找到了机会,薪资虽不如从前,但她格外珍惜。 也有人选择主动转型,那位36岁被优化的销售,自己做起了小生意,虽然辛苦,却也算掌握了主动权。 还有人失业后重新考证,靠着一技之长艰难地重返职场。这些在逆境中突围的故事,展现了个体的韧性。 当然,仅靠个体自救远远不够。破局的关键,更在于整个社会层面的观念转变和制度保障。人们期待更多企业能真正做到以能力而非年龄来衡量人才,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偏见。 专家关于合理利用中年人力资源的呼吁,也正是指向为无数家庭的“顶梁柱”提供一个安稳的饭碗,这既是纾解个人困境,也是为社会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归根结底,年龄不应成为评判个人价值的枷锁。当一个社会开始普遍认可中年人的经验与责任,并为他们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时,那道无形的“35岁门槛”才有可能真正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