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京城晨曦微露,韩雅琴的早餐店里,热气腾腾,弥漫着小米粥和油条的香气。她日复一日,用一碗碗热粥,温暖着来往的食客,日子简单而平静。 1983年的太原,清晨的寒气还未散尽,韩雅琴的早餐铺已经升起了炉火。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就靠这口热粥锅维持生计。 那天,铺子门口来了四个寸头少年,衣衫单薄,眼神躲闪,在门口站着,既不走也不进来。韩雅琴看他们站了半天,便招呼了一声:“进来坐,先喝碗粥暖暖身子。” 谁知,她这一句话,竟让四个半大的小子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冲着她喊:“妈!给口饭吃吧,我们能干活,不白吃,求您别赶我们走。” 韩雅琴一下愣住了,赶紧把人扶起来,先端出四碗滚烫的白粥,又把刚出笼的包子和咸菜推到他们面前,只说了一句:“吃吧,不要钱。”少年们狼吞虎咽,一顿饭吃得又快又沉重。 临走时,一个孩子才红着眼小声说:“阿姨,我们是少管所刚出来的,没人敢理我们。谢谢您。”韩雅琴没多问,只是点点头:“以后饿了就过来。” 这句承诺,成了她人生的一个岔路口。 几天后,四个少年又来了。吃完饭,他们没有走,而是直接开口请求:“阿姨,我们爹妈都不要我们了,您就收下我们吧。” 最小的那个带着哭腔,说出的话让韩雅琴心里一揪:“您要是不收留我们,我们就去砸银行的玻璃,再进去,好歹有地方住。” 收留刚出狱的少年,意味着什么,韩雅琴比谁都清楚。街坊邻里的白眼、可能惹上的麻烦,更何况平白无故养活四个大小伙子,谈何容易。 可她看着眼前这几个几乎是被逼回绝路的孩子,最终还是心软了。她急忙拦住他们:“别胡来,你们留下吧。” 四个少年一听,又一次跪下,结结实实地磕了几个头,这一次,他们喊的“妈”比上次更响亮。 就这样,韩雅琴在自家小屋挤出一角给他们住下,也给他们派了活:洗碗、扫地、买菜。她开始手把手教他们做饭、算账,甚至怎么修煤炉。她要的很简单,就是让他们有事可做,不再街头游荡。 这份爱,远不止一口饭。韩雅琴像个真正的母亲一样照顾他们,给他们缝补被褥,天冷了添置衣物,为此甚至顾不上自己的亲儿子。 而这还不够,她明白,要让这些孩子真正站起来,必须让他们学会自食其力。 她带着懂点手艺的“儿子们”四处揽活,开了理发店、修理铺,后来生意慢慢做大,甚至成立了“英辉集团”,专门为那些和他们一样的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工作。 她立下的规矩也硬气:“不许再干犯法的事,不然我亲手把你们赶出去。”面对旁人“多管闲事”的议论,她只是笑笑:“社会都不要他们了,我再不拉一把,他们这辈子不就完了吗?他们只是走错了路,人又没做错,年纪轻轻的,教一教总能好。” 她的这份宽容,成了这些迷途者最后的避风港。一传十,十传百,“韩妈”的名声传开了。 越来越多走投无路的刑满释放人员找上门来,有人在铺子门口蹲上一天,就为等她一碗粥;有人偷偷把纸条塞进门缝,上面写着:“我不是坏人,只是没人信我。”几年间,这个小小的早餐铺,竟陆陆续续接住了七百多个这样的人。 在她的教导下,奇迹真的发生了。这些曾经被社会边缘化的少年,一个个回归了正途。 有人改了名字,换了身份,重新找了工作;有人成了家,立了业,带着老婆孩子回来看望他们的“韩妈”。韩雅琴也会给这些小孙辈缝衣服、讲故事,一如当年。 她的亲生女儿曾不解地问:“妈,你收留那么多人,不怕吗?”韩雅琴的回答很平静:“他们也都有妈,只是走散了而已。” 后来,她的事迹被媒体报道,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肯定。她时常被请去少管所,用自己最朴素的道理去开导那些孩子,告诉他们外面有一个“韩妈”在等他们回家。 如今,当年的早餐铺早已不在,韩雅琴也已年迈。但每到春节,她家门口总是停满了车,一群群高大的男人提着大包小包,排着队,就为了进屋喊一声“妈”。这份延续了几十年的情义,早已超越了血缘。 她不是什么伟人,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可她用一碗粥、一颗心,接住了一个又一个破碎的人生。 她的故事不禁让人反思:当社会机制和偏见将一些人推向绝路时,一个普通人最本能的善良,反而成了最有效的救赎。那么我们呢?除了指责与放弃,我们又能用什么,去接住那些仍在边缘徘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