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灵魂拷问,直指堪培拉核心:若台海战火燃起,澳大利亚,是否会派兵卷入? 2023年7月13日,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在电视节目上被问及一个尖锐的假设:“如果台海开战,澳大利亚是否会出兵?” 他给出的回应滴水不漏:“我们不讨论假设性问题,这只能由当时的民选政府决定。” 这看似一句标准的外交辞令,却像一声钟响,震动了华盛顿。要知道,五角大楼近来正热切地期望印太盟友们能在台湾问题上“立场一致”,形成合力。 尤其是国防部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几个月来几乎是在对日澳官员进行贴身紧逼,要求两国明确“在台海冲突中的角色”,甚至直接索要“军事承诺”。 然而,这种施压于盟友圈中所激起的,更多的乃是惊讶与反感。一位知情官员就说得相当直白:“美国自己都从未保证会保卫台湾,却反过来要求盟友做出自己都不愿做的承诺,这未免有些过分了。” 这背后的矛盾再清晰不过:美国似乎想让盟友扮演“代理人”的角色,由日澳冲锋在前,美军在后方提供支持。 更讽刺的是,一边是要求盟友“流血”,另一边美国自己却在公开算计“成本收益”。科尔比本人就曾在国会表示,“台湾并非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 另一位国防部高官也直言,“即便台湾失守,美国民众的生活照样能过得不错。”一边贬低台湾的战略价值,一边又强推盟友为此卖命,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实在很难不让盟友心生嘀咕:这究竟是把我们当伙伴,还是当棋子? 所以,堪培拉这次的拒绝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一贯国家战略的体现。澳大利亚始终认为,战争是终极大事,决策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未来的民选政府和议会手中,绝不能被一句外交表态提前绑定。 过早承诺不仅会压缩自己的外交空间,更可能直接损害国民的根本利益。 尽管美澳同盟关系坚如磐石,从“护身军刀”联合军演到日常情报共享,双方合作紧密,但这并不意味着澳大利亚愿意放弃独立的决策权。 作为盟友,它可以与美国保持高度协调,却绝不愿意彻底丧失“本国利益优先”的主动权。在澳大利亚国内,主流民意也相当清醒,一再强调不应在大国博弈中被动地沦为别人的棋子。 说到底,澳大利亚战略选择的压舱石,是它与中国密不可分的经济命脉。全国超过四分之一的出口目的地是中国,中国游客在当地养活了上百万的就业岗位。 就在康罗伊表态的前一日,前来访华的总理阿尔巴尼斯于上海表述得更为直白:“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便意味着澳大利亚拥有就业机会。” 过去几年中澳关系遇冷的教训,让澳大利亚深刻认识到,经济纽带远比安全胁迫来得更实在。任何妄图将澳大利亚卷入台海冲突的构想,皆等同于动摇其国本。 事实上,科尔比和他那套“美国优先,盟友买单”的算盘,在整个印太地区都遇到了阻力。 他鼓动日本将国防开支大幅提升,却激怒了日本政坛;他想当然地将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列入“理想盟友”名单,可这些国家始终在中美之间保持距离,拒绝站队。 盟友们的普遍抗拒揭示了一个现实:当“以实力求和平”的口号,在盟友眼中变成了“以盟友为代价求霸权”时,再牢固的同盟关系也会出现裂痕。 正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休·怀特所言:“亚洲国家不愿为了美国的利益而牺牲自身的繁荣。”真正的同盟,从来不是主仆契约,而是基于共同利益与相互尊重的共生体。 康罗伊部长的这番话,可以说是主权国家回归理性的一次清晰表态。它亦表征着印太地区一种新兴的战略自主趋向。 未来区域的和平与繁荣,恐怕更多要建立在各国审慎的国家利益权衡、灵活的外交手腕与多边合作之上,而不是被单一的站队逻辑所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