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终于明白我国GDP是美国70%,人口是他的四倍,为什么我们的内需没有美国那么旺盛了,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算买房,能买车已经算是物质消费到顶了。 你以为中国 14 亿人消费能力能碾压美国?错了!就拿 2025 年上半年的数据来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840 元,听起来不少,但其中 57.8% 都是死工资。啥概念?一个月到手不到 3000 块的打工人,辛辛苦苦干一年,刨去房租、水电、孩子奶粉钱,兜里能剩个零头就不错了。这种收入结构就像给消费套上了 "紧箍咒"—— 工资涨得慢,物价涨得快,想靠死工资实现消费自由,比登天还难。 美国那套玩法就不一样了。人家居民收入里,工资占比还不到 50%,剩下的全是股票分红、房产增值这些 "睡后收入"。就拿硅谷码农来说,年薪 20 万美元只是基础,手里的期权动不动就能翻几倍。这种收入结构让美国人敢花未来钱:今天刷信用卡买特斯拉,明天涨工资再还,消费链条转得比陀螺还快。反观中国,大部分家庭连首付都凑不齐,哪敢像老美那样 "寅吃卯粮"? 更扎心的是,中国老百姓的钱都被房子 "吸走了"。就说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掏空六个钱包付了首付,接下来 30 年房贷像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每月工资刚到账,一半就得转给银行,剩下的钱只能精打细算过日子。这种情况下,能买辆 10 来万的国产车就算 "消费天花板" 了,还谈什么旅游、奢侈品?反观美国,房贷利率长期在 3% 左右,房价收入比只有中国的一半,老百姓自然有更多闲钱去挥霍。 最关键的是,美国有套成熟的 "消费刺激机制"。从罗斯福新政开始,人家就学会了用消费券、减税、低息贷款这些工具撬动内需。2020 年疫情期间,美国直接给每个家庭发 2000 美元救济金,结果刺激出一波报复性消费。而中国的消费券大多针对特定领域,比如家电下乡、新能源汽车补贴,覆盖面和力度都有限。更要命的是,中国居民储蓄率长期超过 45%,而美国只有 7% 左右,这种文化差异让消费马车根本跑不起来。 不过你也别灰心,中国正在悄悄改变。2025 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6.2%,超过城镇居民,这意味着 8 亿农民的消费潜力正在释放。国家还在试点 "宅基地入市",让农民兜里多了份财产性收入。更关键的是,共同富裕政策正在打破 "劳动力续费套餐" 的死循环 —— 提高最低工资、扩大社保覆盖面、打击垄断行业暴利,这些组合拳正在重塑收入分配格局。说不定过几年再看,中国消费市场会让全世界大吃一惊。 说到底,内需不足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当西方国家用殖民掠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时,中国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道路:靠 14 亿人胼手胝足创造财富。这条路虽然走得慢,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等我们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建立起橄榄型社会结构,内需爆发的那一天,才真正值得期待。到那时,你会发现,真正的消费强国,从来不是靠透支未来,而是靠全民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