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7月10日,湖北武汉,男子急需用钱,就贷 款20万,不料,他贷 款当天,就被催还

7月10日,湖北武汉,男子急需用钱,就贷 款20万,不料,他贷 款当天,就被催还首期款4.1万,贷款期满,他没钱可还,只能“以贷养贷”,共贷款100多次,贷了1741.58万,已还2887.6万,还差470多万,砸锅卖铁说啥都还不起了,对方拿他的老婆孩子威胁,男子崩溃了,愤怒报了警,结果出乎意料。 高先生(化名)在武汉开了一家小本经营的小店,前几年遇上大环境不好,生意冷清,客流量明显减少,收入一天天缩水。 再加上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压力,他的资金周转开始出现问题,连进货都变得紧巴巴。 那段时间,高先生每天早出晚归,自己亲自守店,晚上还要琢磨怎么省开支、想促销办法,但收效甚微。 他心里也不是没想过关门歇业,可转念一想,这是自己辛辛苦苦干起来的小买卖,能撑一天是一天,总不能轻易放弃。他咬咬牙告诉自己:“再难也得挺住,说不定哪天情况就能好转。” 尽管日子过得紧巴,但高先生还是坚持给熟客赊账、保持进货品质,希望用诚信留住老顾客。 他没抱怨,只是默默扛着,因为他知道,自己扛下去,不只是为了一间店,更是为了生活、为了家人。 由于征信记录出现了问题,高先生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屡屡碰壁。 正规金融机构一看他的征信评分,直接就把门关上了。 他跑了好几家银行,准备了一堆材料,但都是白跑一趟,最后只能无奈放弃。 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自称“专业贷款公司”的电话。 对方说得特别诱人:“无抵押、无担保,放款快,额度高。”对当时急需资金周转的高先生来说,这简直像是从天而降的希望。 没过几天,对方就派了工作人员上门洽谈,并很快促成他签下了一份20万元的借款协议。 高先生想得很简单,生意再难也有老客户撑着,只要资金一到位、库存一补齐,生意起色了,半年内还清问题不大。 可他没想到,这其实是个坑。 贷款到账不到几个小时,催收电话就打了过来。 对方语气强硬,要求他必须立即还4.1万元的“首期款”,理由是“服务费”“风控保障金”等名目繁多的费用。 更让人气愤的是,合同上虽然写的是借款20万元,但真正打到高先生账户上的,只有14.7万元。扣掉的5万多块所谓“手续费”,全都没有合理解释,但你要是问,对方就冷冷地说:“签字了就是你同意的。” 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砍头息”操作——明面上一套,实际操作另一套。 合同虽写得合法合规,实际却处处设套。 原本指望这笔钱能缓一口气,结果反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不仅要面对高额的还款压力,还要承受不定时的电话骚扰和各种威胁。 高先生本来就紧张的财务状况,彻底被这笔所谓的“救急贷款”压垮了。 半年后,高先生的生意确实慢慢有了点起色,店里客人渐渐多起来,收入也比以前稍微稳定了些。但这些增长远远不够覆盖他所背负的高额本息。 高先生也因为想平掉这笔高利息贷款也掉进了他们设好的圈套——为了还掉第一笔借款,他不得不借第二笔;当第二笔也还不上时,又被引导去借第三笔……周而复始,走上了彻底被套牢的老路。 于是他被带到楼上另一家“合作公司”,签下了第二份借款合同。 这成了一个开始,从那之后,只要他手头周转不过来,就会被“安排”到另一家公司继续借贷。 这栋楼里的“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团伙,各家之间早已形成流水线一样的分工。有的专门做“首次放款”,有的专注“过桥融资”,还有的负责“催收谈判”。 借一次,就进一次套;越借越深,越陷越难拔。 他每一次签约都觉得这是“最后一次”,但永远还不完的利息和套路收费,把每一笔借款都变成了填不满的黑洞。 一年多里,高先生就像坐上了不停下来的“债务过山车”。 妻子看他身体吃不消,辞掉了工作,一起帮他守摊,但两个人拼了命地干,连利息都填不上。 为了还债,他不得不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 他甚至回老家把父母留下的一点存款也取了出来,连亲戚的“人情”都借遍了。 到后来他都不敢翻自己的账本,因为每次看见那些数字都像刀子一样扎心。总共还出去的资金高达2887.6万元,可当他终于觉得自己快要“熬出头”了, 对方却拿出几摞打印账本,用冰冷的语气说:“你还欠470多万,剩下的利息和违约金还没结。” 那一刻,高先生脑袋“嗡”地一下,坐在椅子上愣了半天。他突然意识到,所谓的“借款”根本不是为了帮他周转,而是一环扣一环地榨取他的血汗和所有财产。 他根本不是客户,而是“猎物”,更可怕的是他打算不还款的时候,对方竟然开始“威胁”。 高先生选择走进派出所报警。 警方的介入,法律的制裁之剑终将落下。目前,该团伙已有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非法经营罪被刑事拘留,其中4人已被正式逮捕。 高先生的遭遇,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 信源:齐鲁壹点 报道于202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