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3亿人民币,我就上交!”一个农民在自己的宅基地里,挖出一副象棋,一共有32枚棋子。专家经过鉴定之后,发现价值连城,让他上交给博物馆,但农民只想要钱,宁死不从,文物部门只好登门要“宝物”。 象棋,这项源远流长的游戏,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象棋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的先秦时期,最早的雏形是由“弈”演变而来。这项活动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发展成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形式,在古代中国,象棋也被称作“象戏”。 唐代是象棋普及的一个重要时期。人们在宫廷和士大夫圈子里热衷于棋艺,平民百姓也开始接触并参与其中。象棋逐渐从皇室贵族的专属娱乐,变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棋局上,布局精妙,变化莫测,这种智力游戏的吸引力,使得它成为了唐朝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象棋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全民活动,则要追溯到北宋时期。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城市繁华,市场经济兴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舞蹈、杂技等各类娱乐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喜爱,而象棋更是逐渐成为百姓娱乐和文化交流的载体。 在北宋,象棋的传播得到了显著的推动。专门制作象棋棋盘和棋子的手工艺人应运而生,精美的象棋成为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在商市上也能轻松买到。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随时享受这项古老的智力游戏。在这种环境下,象棋文化逐渐向民间渗透,并且开始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现象。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君主,他对象棋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作为一位艺术造诣深厚的皇帝,徽宗不仅擅长绘画、书法,还将象棋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他的瘦金体书法被誉为独具一格,徽宗常用这种书法在棋子上题字,赋予象棋更深的文化内涵。更有趣的是,徽宗还设置了“棋待诏”这一官职,专门负责选拔和管理宫廷中的象棋高手。 无论是宫廷宴会还是日常生活,宋徽宗都喜爱与这些棋手切磋,力求在棋盘上领略到智慧的碰撞。即便后来徽宗被金兵俘虏,沦为北地的囚徒,他依旧不忘随身携带象棋。 象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智慧、艺术与文化的多重意义。它是一项游戏,但更是社会与文化的缩影。从唐朝的普及,到宋代的繁荣,象棋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智力与艺术的追求。徽宗的迷恋,更使象棋与皇室文化深深绑定,成为那个时代文化风貌的重要标志之一。 回到1982年的一天,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洪塘乡的农民龚声汉像往常一样在自家宅基地里劳作。突然,他的锄头碰到了一个硬物,发出"当啷"一声脆响。龚声汉停下手中的活计,蹲下身子仔细一瞧,原来是一个被泥土掩埋的木箱子。 龚声汉费了好大劲才把木箱子刨出来,只见上面锁头已经生锈。他满怀好奇地打开一看,箱子里静静地躺着32枚棋子,棋子呈圆形,上面刻有文字图案。龚声汉数了数,发现红黑各16枚,像极了一副象棋。 龚声汉第一反应是拿去废品收购站卖了换钱。那时,农村生活还很贫困,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但他转念一想,这些铜制的棋子说不定是件值钱的宝贝呢?于是他把箱子抱回家,打算先给媳妇看看再说。 龚声汉的媳妇以前在大队工作过,见多识广。她仔细端详那副棋子,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神色。"老公,我看这像是古董啊!咱得找个行家看看,没准能卖个好价钱呢!"龚声汉听了,也来了精神,连连点头称是。 消息传开后,果然有文物贩子登门,一见棋子就很兴奋,当即开价800块钱要买下。要知道,那时800块钱可都够盖一间瓦房了!龚声汉一听,差点没答应下来,但被媳妇使眼色制止。文物贩子见状,生怕价钱给低了,忙加价到1000块。这下子,龚声汉听得心里直痒痒,但还是听从了媳妇的建议,没有贸然出手。 夫妻俩商量着,这副棋子肯定是件不得了的宝贝,绝不能就这么便宜卖了。光是这两个文物贩子抢着要买,就说明市场价远不止这些。他们决定先观望一阵,看能不能再捞一笔。 果不其然,过不多时,又有人上门,直接报价2000块。龚声汉听得心潮澎湃,但还是压住性子,没有立即应承。这事儿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大伙儿都说龚家挖出了价值连城的宝贝。公社领导得知此事后,特地派人前来调查了解情况。 专家断定,这副象棋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应该尽快上交国家收藏。然而,龚声汉却不愿轻易交出这份天降之财。 专家和干部们苦口婆心地劝说,强调文物的历史价值远胜过个人的金钱利益,理应无偿捐献给博物馆。但龚声汉却撂下了一句惊人之语:"给我3个亿,我就上交国家!" 眼看龚声汉不肯轻易交出宝物,他们反复强调,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遗产,属于全体国民所有。把它捐献出来,不仅功德无量,还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研究资料。 此外,专家还告诫龚声汉,私自买卖文物是违法的,要是被公安机关查获,后果不堪设想。龚声汉这才终于松了口,勉强同意把棋具交给文物部门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