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18年,铃木汽车董事长铃木修放出狠话:“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

2018年,铃木汽车董事长铃木修放出狠话:“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他以1块钱的价格,把长安铃木50%的股份甩给了长安汽车,怒气冲冲地退出了中国市场。这句硬气的话当年炸了锅,可多年过去了,铃木现在到底混得咋样了? 2018年9月,长安铃木的故事结束了。铃木公司把手里50%的股份,作价1块钱,卖给了长安。这不像做生意,更像是一种姿态。 官方说法很客气,说中国市场变了,大家都爱大车。但私底下,流传着铃木修会长的一句狠话:“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这句话真假不好说,但它确实解释了铃木离开时的那种决绝。 2018年,就在退出前夕,铃木被爆出“偷工减料”、“油耗造假”、“轮胎质量差”的丑闻,这些问题,对于一个本来就卖不动的品牌来说是致命的。它不是销量下滑的起因,但它加速了品牌的死亡,如果说质量丑闻是最后一根稻草,那错失新能源,就是铃木自己关上了最后的大门。 时间回到2016年,中国的电动车市场马上就要爆发了,合作伙伴长安汽车看得很准,当时恳请铃木一起投资搞新能源。这在当时看,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但这个提议,被铃木修本人否决了。他觉得“风险太大”。这位靠精打细算和规避风险起家的掌门人,不愿意在一项看不清未来的新技术上赌博,现在回头看,这次拒绝,让铃木彻底失去了留在中国市场的最后机会。当所有对手都在奔向未来的时候,铃木选择留在过去。 当铃木在中国的工厂安静下来,印度成了检验铃木离开中国后是死是活的试验场。有人说铃木离开中国是好事,这让铃木可以轻装上阵。它在印度的子公司马鲁蒂铃木,几乎成了市场的王。 2023到2024财年,马鲁蒂铃木卖了超过213万辆车,利润暴涨了40.7%。这个成绩,让铃木全球的财报都变得非常好看,更关键的是,那个在中国死活不造大车的铃木,在印度“开窍”了。它也开始推出SUV,迎合当地市场的变化。 也有人他们承认铃木在印度卖得好,但觉得这个“好”的含金量不高,他们指出,印度的汽车市场,不管是市场大小、人均消费能力还是利润,都跟中国没法比。2023年中国卖了2600多万辆乘用车,印度还不到500万。 要搞懂铃木后来的固执,就必须看它在中国最初的辉煌。那段日子,既是它的高光时刻,也成了后来拖垮它的包袱,1993年,铃木带着它的小车技术来到中国。那时候,中国普通家庭刚开始买车,一辆便宜、耐用的小车,是很多人的梦想。 铃木的奥拓,那个方盒子一样的车,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后来的雨燕,也一样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铃木就是小车的代名词,这个先发优势让铃木吃到了最大的红利。销量一路涨,到2011年,一年能卖22万辆。这个数字在当时非常厉害,让铃木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这种巨大的成功,在铃木内部,尤其是在会长铃木修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想法:小车就是王道,他觉得,铃木在中国的成功,证明了他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在哪里都适用。他相信,只要把小型车做到最好,就永远不愁卖。 这个想法,在早期是铃木的武器。但市场变化太快,这个想法后来就变成了关住自己的笼子。铃木被自己过去的成功给困住了,过去的辉煌,成了一剂麻痹自己的药。它让铃木的领导者看不清现实,更不愿意否定自己。当中国人开始想要更大、更好的车时,铃木还活在奥拓和雨燕的梦里。 铃木在中国的失败和在印度的成功,其实是同一个逻辑的两种结果,先说印度。铃木在印度的成功,并不能证明它的小车战略有多正确。只能证明,它的战略正好适合当下的印度市场。 现在的印度,就像20年前的中国,汽车刚开始普及,大家对价格很敏感,需要便宜的代步车。铃木的理念,正好对上了印度人的胃口,它甚至在印度学会了变通,开始卖SUV。这说明铃木不是不懂变通,而是它的变通有前提。它找到了一个能让它舒服地“固执”的市场。 再看它在中国的失败。与其说是被市场淘汰,不如说是它主动选择的结果。它要回答一个问题:公司是该听市场的,还是该听自己的,如果铃木选择留下,就得把自己完全改掉。放弃它最拿手的小车,去做它不擅长也不喜欢的大车。还要去搞它曾经看不起的电动车。 那样的铃木,就算活下来了,也不是铃木修想要的那个铃木了。他选择了忠于自己的造车哲学,而这个选择的代价,就是放弃了全世界最大,也最赚钱的汽车市场。 所以,“我就是死,也不向中国市场低头”这句话,不管铃木修说没说过,它都点明了结局。铃木确实没有低头,它也确实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活法,一个固执的天才,用一家公司的命运,做了他的选择,也付出了代价。 信源:94岁的铃木前社长、会长铃木修去世,曾带领公司崛起、推动铃木进入印度市场.界面新闻.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