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印军凌晨开火,上百架无人机突袭藏南!据《今日印度》报道,印军突然在7月14日凌晨

印军凌晨开火,上百架无人机突袭藏南!据《今日印度》报道,印军突然在7月14日凌晨2点到4点之间对藏南地区发动猛烈袭击:他们在袭击过程中发射了100多架无人机,重点攻击了藏南地区的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ULFA-I)游击队。   (信源:腾讯新闻——印军凌晨4点袭击,疑发射150架无人机,阿萨姆游击队再遭重创)   凌晨时分,150架无人机撕裂南亚边境的夜空,对一个武装组织发动了精准的“斩首”打击。数名头目当场殒命,近二十名武装分子丧生,武器库化为灰烬。   这本是一场足以载入教科书的辉煌战果,但诡异的是,代号“猎杀行动”的突袭过后,印度军方却三缄其口。其国防部官员甚至明确表态:“印度陆军对此没有相关说法。”   一场本可大肆宣扬的胜利,为何要刻意雪藏?这背后,藏着南亚地缘政治中秘而不宣的默契与博弈。   要理解印度的沉默,需先看其“心头大患”——东北部阿萨姆地区。该地区与印度本土仅靠狭窄的西里古里走廊相连,地理疏远、文化隔阂,是新德里半个多世纪的“烫手山芋”。   自1967年“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成立,持续武装冲突致近两万人丧生,让印度陷入治安战泥潭。   不过情况在改变。印度内政部数据显示,过去十一年该地区袭击事件骤降76%,印军伤亡减少七成以上。这并非叛军停手,而是印度军事策略升级。   原先负责清剿的印军王牌第3军调往中印边境,防务由准军事部队接手,可见新德里对新技术手段很自信。   过去印军步兵进山围剿常遇伏击,如今“无人机+隔离区”体系改变局势。印度引进以色列“哈洛普”等自杀式无人机,整合卫星与电子侦察技术,构建“发现即摧毁”杀伤链。   其战术精度超俄乌战场FPV无人机游击战,可通过热成像锁定营地,还能对葬礼人群二次打击。此次连续三轮攻击体现“侦察 - 评估 - 再打击”闭环能力,有以色列“定点清除”影子且有体系化情报支撑。   除技术碾压外,印度还建物理防线,绵延300公里的边境隔离墙,由超六万人的阿萨姆步枪队巡逻,切断武装分子后路。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边境冲突中无人机战果少,印度已先行一步。印军方规划新战术,先用无人机群消耗巴防空系统,再用“布拉莫斯”导弹饱和攻击。    然而,这次行动中最耐人寻味的,是缅甸的态度。超过150架印度无人机长驱直入缅甸领空,缅甸空军的“枭龙”战机虽紧急升空,却全程只监视、不拦截。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沉默,揭示了地区反恐行动中复杂的“灰色规则”。   一方面,缅甸军政府自己也饱受跨境武装之苦,双方在反恐上有利益交换的基础。另一方面,印度军官刻意向媒体放出“只打击特定目标”的风声,也是在不断试探邻国的底线。   说到底,缅甸落后的防空系统面对无人机群几乎形同虚设,除了默认现实,似乎也别无选择。   印度技术飞跃使巴基斯坦陷入困境。一是数量和技术上处于双重劣势,巴基斯坦几十架无人机难敌印度超500架机群,主力防空系统是上世纪90年代产品,反无人机靠高射炮,力不从心。   二是缅甸沉默或使印度越境打击常态化,而巴基斯坦传统盟友提供的防空体系侧重反导而非反无人机。   军事专家评估,若印度发动集群攻击,巴基斯坦关键设施首轮打击损失或超四成。为此,巴基斯坦可能紧急向外求购激光防御系统等新装备。    这场突袭,无疑是南亚军事天平的一次重要倾斜。它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重塑了我们对战争的认知。当无人机可以无视地形和国境线,对任何目标进行低成本的“外科手术”时,发动战争的门槛被急剧拉低。   正如美国智库的报告所言:“这比核武器更危险,因为它让战争变得太容易了。”印度此次刻意泄露作战细节,更像是一场武装炫耀,对周边所有武装势力形成了“随时可以斩首”的心理威慑。   对于缅甸、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来说,简单的谴责已经毫无意义。   当别国的无人机可以在你的领空来去自如时,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在这场由AI主导的新军事革命中,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被“降维打击”的牺牲品?当国家主权的边界日益模糊,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定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