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带三个儿子杭州徒步到丽水外婆家!近日丽水,父亲带三个儿子从杭州走到丽水外婆家,每天要走30公里,最小的7岁。当事人施先生说希望通过徒步让孩子们心理上更强大起来,每一天设定任务,走25到30公里左右,让孩子们懂得实现大目标前要设定小目标! 父子徒步260公里:这不是“吃苦”,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课 杭州到丽水,260公里路,三个男孩背着小包,跟着父亲一步步丈量。最小的才7岁,每天要走30公里——这不是“荒野求生”,是一位父亲给孩子上的“成长必修课”。 一、260公里的“长征”,孩子能扛住吗? 施先生最初提议徒步时,家里炸开了锅。老婆担心:“7岁的娃,脚走起泡咋办?” 大儿子也犯怵:“30公里?我连学校800米都嫌累!” 但施先生铁了心:“温室里长不出大树,孩子们得学会‘咬牙坚持’。” 出发那天,太阳晒得柏油路发烫。7岁的小儿子没走几公里,就喊“脚疼”,蹲在路边抹眼泪。施先生没抱他,反而指着远处的路标:“看见那个红绿灯没?走到那儿,咱们就休息吃雪糕。” 把大目标拆成“红绿灯”“加油站”这样的小任务,孩子们真就一步一步,把“不可能”踩在了脚下。 二、“设定小目标”,藏着教育的大智慧 “每天走30公里太抽象,但走到下个便利店、下个路口,孩子能看见‘终点’。” 施先生说这话时,小儿子正追着蝴蝶跑,全然忘了刚才的疲惫。原来他所谓的“心理强大”,不是硬灌鸡汤,而是教孩子把“大目标”拆成“够得着的小目标”——就像盖房子,先砌一块砖,再砌一块砖,最后就有了屋顶。 这招真管用。第三天,大儿子主动规划路线:“爸爸,前面5公里有个古镇,咱们走到那儿吃午饭!” 孩子们开始学会“自己找目标”,连7岁的小儿子都知道:“走完这段树荫路,就能买冰可乐!” 当“坚持”变成“期待下一个小奖励”,260公里的苦旅,竟走出了“闯关游戏”的快乐。 三、徒步路上,父子都在“补课” 对施先生来说,这趟徒步也是“自我教育”。有天暴雨突至,孩子们浑身湿透,小儿子哭着要回家。他刚想发脾气,却看见大儿子把雨衣让给弟弟,自己淋得像落汤鸡,还喊“爸爸,我能坚持”。那一刻,他突然懂了:“不是我教孩子成长,是孩子教我重新相信‘纯粹的力量’。” 孩子们也在“补课”。路过乡村,他们帮老农搬西瓜,学会“流汗的意义”;夜宿小镇,听客栈老板讲外出打工的故事,明白“生活不易”;就连脚上的水泡,都成了“勋章”——小儿子举着磨破的脚后跟,骄傲地说:“爸爸你看,我能走更远了!” 四、“徒步教育”争议:是磨炼还是折腾? 视频传到网上,评论炸了锅。有人点赞:“这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比上补习班有用!” 也有人质疑:“7岁孩子走30公里,太折腾,容易伤身体!” 施先生却很坦然:“每天走30公里是上限,我们会根据孩子状态调整,而且全程有保障车跟着,安全第一。” 其实争议的背后,是“教育方式”的碰撞。有人觉得“孩子就该无忧无虑”,有人坚信“吃苦能磨出韧性”。但施先生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故意制造苦难,而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苦难”——当他们学会把大困难拆成小步骤,把“我不行”换成“我试试”,未来的风浪,就再也打不垮他们。 五、终点不是外婆家,是“长大”的起点 走到丽水外婆家那天,孩子们晒得黝黑,却笑得格外亮堂。小儿子举着路上捡的鹅卵石,说要送给外婆当“奖杯”;大儿子偷偷跟施先生说:“爸爸,下次咱们徒步去更远的地方吧!” 而施先生最骄傲的,不是“走完260公里”,而是看见孩子们眼里有了“韧性”——那是一种“知道难,但愿意一步步走”的坚定。 这趟徒步,像一场“父子版西游记”:父亲是“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取经,取的不是真经,是“成长的经”。路上的汗水、水泡、争吵和欢笑,最终都化成了孩子们心里的“力量”。就像施先生说的:“等他们长大后遇到难事,或许会想起这260公里,想起自己能一步步走到终点——这就是我最想给他们的‘底气’。” 在这个“鸡娃”成风的时代,施先生的“徒步教育”撕开了一个口子:教育不该只有补习班和分数,还该有汗水、泥土和“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当我们总在焦虑“孩子未来能不能扛事”,不如像施先生这样,给他们一次“徒步260公里”的机会——不是为了证明“能吃苦”,而是让他们看见“自己有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