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一天,27岁的司令员叶飞正要沉沉入睡,突然,警卫员闯入,拉着一个身材曼妙的女子,

一天,27岁的司令员叶飞正要沉沉入睡,突然,警卫员闯入,拉着一个身材曼妙的女子,叶飞本能地想要起身迎接,然而,意外却在此刻降临——那姑娘突然软倒在地,毫无预兆地失去了意识。[狗头] 1940年8月15日午夜,苏中地区新四军第一支队驻地。一名女子气喘吁吁地出现在哨兵面前,她就是代号"梅花"的情报员李振芳。 李振芳递上的纸条写着:日军明晨5时从东北两路夹击,兵力约800人,配备轻重机枪12挺。这份情报改变了一场战斗的走向。 三年前,李振芳以难民身份进入泰兴县城,在菜市场摆摊卖针线。她的摊位正对着日军兵营大门,每天观察士兵作息规律。 当天下午,李振芳注意到异常,平时下午4点准时外出巡逻的日军没有出现,兵营里却灯火通明。她立即想到可能有突袭行动。 李振芳找借口去附近的米店,从店主口中证实了猜测,日军下午提前发放了军饷,还采购了大量干粮。这些都是出征前的准备。 更关键的发现在傍晚时分,李振芳看到日军在营地附近架设了临时电话线,这意味着他们要与外围部队保持联系,很可能是大规模行动。 李振芳立即决定冒险传递情报,她没有无线电设备,只能徒步前往15公里外的新四军驻地。为避开日军巡逻,她选择了山间小路。 途中最危险的是通过一条河流,当时正值雨季,河水湍急。李振芳将情报用油纸包好塞进贴身衣物,涉水过河时几乎被冲走。 到达驻地时已是深夜,支队长叶飞看到情报后立即召集营连长开会,决定将计就计,在日军必经之路设伏。 次日凌晨,日军果然分两路进攻。新四军早已在山谷设好埋伏圈,一举歼灭日军主力,缴获轻重机枪8挺,步枪200余支。 这次胜利的关键在于李振芳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她发现日军采购干粮时,特意询问了保质期,从而判断出行动时间不会太长。 李振芳的情报工作远不止这一次,她在县城建立了一个小型情报网,包括理发店学徒、茶馆伙计等5个人,专门收集日军动向。 最巧妙的是她的联络方式,李振芳在菜摊上用蔬菜摆放暗号:胡萝卜朝东表示日军向东调动,白菜叶子数量代表兵力规模。 有一次,李振芳发现日军要搜查抗日家属,她连夜通知了7户人家转移。这些家庭后来都安全撤离,没有一人被抓。 情报工作的风险无处不在,李振芳曾因为观察过于仔细,被日军怀疑是间谍,关押了三天。她机智地编造了寻找失踪丈夫的故事才脱身。 为了获取更核心的情报,李振芳主动接近日军翻译官的妻子,以教授刺绣为名经常串门。从闲聊中她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1943年春,李振芳的身份暴露,不得不撤离县城。她带走的最后一份情报是日军春季"扫荡"计划,帮助根据地提前做好了反扫荡准备。 撤离后,李振芳被调到新四军侦察连,继续从事情报工作。她参与过多次深入敌后的侦察任务,为部队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抗战胜利后,李振芳转入地方工作。她很少向人提起战争岁月的经历,直到1980年代才在组织安排下讲述了这些往事。 其实情报工作需要极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一个细节的变化,一句无心的话语,都可能成为重要线索。 那个年代的情报员大多是普通人,他们混迹在人群中,用最原始的方法收集信息。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付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振芳1985年在家乡病逝,享年78岁。她的墓碑上只刻着简单的几个字:抗战老兵李振芳。但她的事迹,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信源: 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