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朝鲜的下场,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对俄罗斯进行军事援助,一向和美国不对付的朝鲜,就差把家底全搬空支援俄罗斯。那些炮弹、火箭弹就不说了,关键还出了人力,结果美国说要会谈,俄罗斯就去了。 在俄乌打仗这事儿上,朝鲜是真把家底都拿出来帮俄罗斯了。半年就送了 600 万发炮弹、上百枚弹道导弹,还派了 1.7 万名老兵直接上战场。 这种几乎押上全部家当的做法,其实是小国在大国堆里求生存的常见路数 。想靠着跟俄罗斯绑得紧点,自己在国际上能安全点。但从过去的事儿来看,这种一门心思靠向一边的做法,风险一直都在:大国做决定,首先想的肯定是自己的利益,一旦情况变了,小国付出的这些很可能就打了水漂。 就像俄罗斯为了减轻战场上的压力,愿意跟美国坐下来谈谈时,朝鲜就挺尴尬的。这可不是头一回出现这种情况:冷战的时候,有些东欧国家一心跟着苏联,可等苏联要跟美国缓和关系了,这些小国的利益说扔就扔了,成了用来交易的筹码;一战时意大利先跟德国一伙,后来又投靠了英法,二战前苏联跟德国签了互不侵犯条约,转头又跟英美合作。 过去的事儿一再说明,大国之间较量,小国拼尽全力去帮,很难换来同等的利益保障。 中国不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不是不仗义,而是清楚地知道国家的根本利益在哪儿,这个决定既有着对过去教训的吸取,也考虑了现在的实际情况。 从眼下的利益来讲,中国的发展特别需要一个安稳的国际环境。经济上,中国和欧洲绑得很紧:德国汽车一半的销量都靠中国市场,中国的光伏板、电动车也得靠欧洲人买。要是掺和进去提供军事援助,西方肯定不乐意,直接就会影响到外贸、大家的工作和产业发展。在国际上,中国这些年能帮非洲修铁路、给东南亚建电站,靠的就是 “不掺和别人打架” 的名声;要是成了 “卖武器的”,其他国家可能就不信咱们了,咱们在国际上说话的分量也会变轻。 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从过去的教训里总结出来的。近代中国因为老是被卷进列强的争斗里,变得又穷又弱。新中国成立后,从一开始 “跟着一边走” 到后来 “自己做主”,其实就是想摆脱拉帮结派的束缚,为国家发展争取空间。 70 年代能搞改革开放,就是因为跳出了冷战时的对立,跟美国、苏联都保持着联系。而且过去的事儿也说明,美国打越南战争打了十多年,越陷越深,国内经济、社会都出了一堆问题;苏联打阿富汗,最后也成了拖垮自己的一个大包袱。这些都告诉我们,提供军事援助从来不是简单的帮忙,而是可能像个旋涡一样,一旦卷进去,自己的发展节奏就会被打乱。 一个国家做决定,最核心的就是保住自己的稳定和发展。朝鲜的选择,带着小国求生存的无奈;而中国保持克制,是清楚地知道要守住自己的利益,不被一时的情绪影响,不跟着拉帮结派,在安稳的环境里发展好自己。这既是尊重过去的规律,也是一个大国对自己、对老百姓负责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