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中国赞]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在采访中竟然号啕大

[中国赞]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在采访中竟然号啕大哭。他们在中国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何在采访中会痛哭流涕? (信源:中国新闻网——揭秘中乌军事合作: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倾囊相授) 1991年,200名乌克兰军工专家来到中国找工作,他们确实为中国帮了大忙。可奇怪的是,多年后面对采访,这些专家激动得直掉眼泪。这泪水,到底为啥? 1991年,苏联轰然倒塌,作为核心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曾经引以为傲的军工体系跟着崩了。那些过去享有极高地位的专家,突然成了“废人”,数万人失业,生活都快揭不开锅了。 当时,不少国家都想把这些专家挖过去,开出高薪。但欧洲那些国家,虽然有钱,却普遍对乌克兰专家心存芥蒂,不敢重用,甚至还要监视。唯独一个国家,它自己当时经济还没那么富裕,却拿出了不一样的东西:信任。 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中国当时工业基础薄弱,非常缺技术和人才。他们不像欧洲那样直接砸钱,而是提出了“双引工程”。 中国不仅允许乌克兰专家在中国组建团队、建研究室,更在陕西给他们建了个上百平方公里的厂区,连建筑风格都按乌克兰那边的来。这让不少专家动摇了。 在乌克兰,他们被当成“烫手山芋”,欧洲又信不过他们。可中国给的,是实实在在的信任。最终,200名乌克兰专家选择远赴中国。这批人里,就有巴比奇,他是船舶专家,之前参与过“瓦良格号”航母的建设。后来,“瓦良格号”被中国买走改造,就是巴比奇他们负责的。 这些专家来了中国后,很快就投入工作,基本是连轴转。他们忙着搞技术攻关,画设计图,手把手培训中国工程师,把苏联那几十年的工业经验都传了过来。 中国后来搞运-20运输机,以及军舰民船的很多技术进步,都跟他们早期的贡献分不开。他们确实做了大贡献,可日子过得不轻松。 住的是集体宿舍,吃食堂饭。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心里孤独是常有的事。不少人几年都没回过家,甚至没能赶上亲人最后一面。 几十年过去了,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乌克兰彻底被战火吞噬。安东诺夫设计局的专家维克多·科瓦尔斯基,一辈子都在乌克兰,却在战乱中莫名其妙被陌生人袭击,还被警察抓走。 他的遭遇,是无数留在乌克兰的精英面临的困境。而当年选择来中国的那些乌克兰专家呢?大部分人都留在了中国,妻儿也都在这儿,孩子接受中国教育,不少人还拿到了中国的永久居住证。他们基本没受战火影响。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所以,当记者再次采访这些老专家时,他们哭了。这不是后悔,是庆幸。他们庆幸当年来了中国,如果留在乌克兰,现在会是什么样?同时,他们也为老家那边的苦难感到无力又悲伤。 这眼泪里,有他们曾经身为顶尖人才,却不得不“卖技术”的失落,也有眼睁睁看着中国强大起来,而自己的祖国却走向衰败的复杂情绪。他们的眼泪,就是那个动荡时代里,普通人身不由己的写照。这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