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印度申奥可能是中国的阳谋。 印度要申办 2036 年奥运会,这事儿在国际上炒得挺热,莫迪政府也一再表态要 “全力争取”。有意思的是,中国在公开场合对这事儿挺支持,甚至不少国际场合都表态 “理解并尊重印度的申办意愿”。但你要是把这事儿放到国际竞争的大格局里琢磨,就会发现这 “支持” 背后,可能藏着一层更深的考量 。更或者与其说是帮印度圆奥运梦,不如说是借这场全球盛会,让世界更清楚地看到中印之间真实的实力差距。 为啥这么说?先看眼下的国际局势。这些年印度一直在国际舞台上忙着 “刷存在感”,又是加入上合组织,又是推动 “印太经济框架”,总想往 “世界大国” 的位置上靠。可大国的成色,不光靠嘴说,得有实打实的能力撑着。奥运会恰恰是最能检验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 “试金石”。从基建速度到组织效率,从安保能力到应急处置,哪一样都藏不住家底。 再看印度自己的 “前科”。就说 2023 年的板球世界杯吧,那可是印度的 “国球盛宴”,按理说该办得风风光光。结果呢?决赛场地的草皮,开赛三天前还在慌慌张张地铺,球员热身时都怕崴了脚;全球直播的时候,信号断断续续断了八回,解说员都得对着黑屏尬聊。板球世界杯才多大规模?参赛国、赛事流程、场馆数量,跟奥运会比起来就是个 “小打小闹”。连这都办得手忙脚乱,真要接手奥运会,后果可想而知。 要知道,奥运会的复杂程度是呈几何级增长的。单说场馆建设,北京奥运会为了保证 28 个大项顺利进行,提前 7 年就启动了场馆规划,光是 “鸟巢” 的钢结构技术就攻克了上百个难题;而印度现在的基建水平呢?孟买的地铁修了 10 年还没通全,新德里的机场扩建工程拖了又拖。真要按奥运会的标准赶工期,怕是一半场馆得靠 “临时搭建” 来凑数,到时候别说比赛,运动员能不能安全入住都得打个问号。 更要命的是钱的问题。办奥运从来都是 “烧钱游戏”,而且很容易变成 “无底洞”。希腊 2004 年办奥运,花了 150 亿欧元,直接把国家财政拖进了债务危机的泥潭,到现在还在为当年的账单还债;巴西里约奥运更惨,131 亿美元砸进去,赛后场馆全成了 “废墟”。 奥运村的公寓墙皮剥落,游泳馆里的水发绿发臭,当地居民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走。印度现在的经济状况比当年的希腊、巴西好吗?2023 年印度的财政赤字率已经超过了 6%,外汇储备也就 5000 多亿美元,真要办奥运,要么得举债,要么就得压缩民生开支,到时候国内民众的反对声浪恐怕比赛事欢呼声还大。 这时候再回头看中国的 “支持”,就显得很有意味了。中国不是没办过奥运,北京奥运会的 “零失误” 至今仍是国际奥委会口中的 “标杆”。 开幕式上 2008 人的击缶方阵分秒不差,赛事期间 700 万人次的志愿者服务零投诉,连外国记者都感慨 “在中国丢了钱包都能找回来”。后来的杭州亚运会更绝,智能安检通道让入场时间缩短到 10 秒,5G 转播实现 4K 超高清,连运动员的餐食都能精准匹配营养需求。这些 “中国标准” 早就刻在了国际社会的印象里。 一旦印度真的办了奥运,无论好坏,都会和中国形成鲜明对比。如果印度办得磕磕绊绊 。 场馆漏水、交通瘫痪、安保出岔子,全世界就会更怀念北京奥运的井然有序;如果印度硬撑着办下来,花了远超预算的钱,留下一堆用不上的场馆,国际社会又会想起中国 “节俭办赛” 的智慧,想起北京奥运场馆赛后改成市民健身中心、杭州亚运村变成人才公寓的 “可持续模式”。这种对比,不用中国自己说,全世界的眼睛都看得到。 而且,从国际博弈的角度看,让印度把精力投到奥运上,对中国未必是坏事。印度这些年一直在军备、科技领域跟中国较劲,又是买法国的 Rafale 战机,又是搞自己的 “月船计划”。如果申办奥运成功,印度就得把大量资金、资源从这些领域抽出来填到奥运这个 “大坑” 里。希腊当年为了办奥运,甚至暂停了海军的舰艇更新计划;巴西里约奥运期间,亚马逊雨林的保护资金都被挪用了。这种 “顾此失彼”,恰恰能让中国在其他领域的优势进一步扩大。 当然,这不是说中国盼着印度出丑,而是客观局势摆在这儿:奥运就像一面放大镜,能把一个国家的优点无限放大,也能把短板暴露无遗。中国支持印度申奥,表面上是 “成人之美”,符合大国的开放姿态;实际上呢,是让国际社会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 。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成色,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真的具备 “大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