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退休后应该怎么活?孙玉良:我的经验,不断学习写作预防老年痴呆】2025年7月1

【退休后应该怎么活?孙玉良:我的经验,不断学习写作预防老年痴呆】

2025年7月17日,《中国心态学》创立人、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国学导师秦次森先生访北京厚德养老院。作为“我给老人添个菜”的发起人,我邀请他18日晚上为养老院的老人添上一道“特殊的菜”,讲讲“退休后应该怎么活”这个话题,秦老慨然应允,并称学习是最好的养老,不断学习就不会得老年痴呆,也不会抑郁,善于学习就会不断“想得开”。对于秦老的观点,我深表赞同,并有切身体会。

38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梗让我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医生拿着检查报告对我说:"你的大脑相当于六十岁老人的状态”,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将我从事业的巅峰敲醒。那个时候我是河北星火集团的副总兼工会主席,每天迎来送往,酒局特别多。这场大病让我人生顿悟:如果就这样废了,甚至就此离开这个世界,太不值了。于是我做出了一个决定:不能继续在商海中乘风破浪了,辞去现有职务,改行当作家,并把学习和写作作为治病的手段。

病情最严重的时候,我的右手都不会动了,一点劲也没有;我的大脑好像僵化了,连最亲近的人名都记不住。学习,成了我抗击疾病和衰老的良药。从零开始学电脑,我报名到沧州闻达电脑学校学习,一字一句地敲击键盘;系统研读历史,在浩瀚典籍中寻找智慧的光芒;每天坚持写作,有时一天竟能写出一万多字。这些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狂的行为,却让我的大脑重新焕发活力。渐渐地,“中国农民第一博”的称号不胫而走,被团中央《中华儿女》、新浪网等媒体报道;出了三本书,河北省作家协会也向我敞开了大门,如今我已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诗人和时评员。

回首这段历程,我深深体会到:学习是最好的养老方式。人的大脑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长期闲置就会生锈,而持续运转则会越用越灵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持续学习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增加脑部血流量,有效延缓认知功能衰退。那些“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要低得多。

退休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种生活的起点。有人退休后无所事事,整日打牌消遣,不出几年便显老态龙钟;有人则把退休当作人生新阶段的开始,读书、写作、研究,精神世界愈发丰富。前者的大脑因缺乏刺激而加速退化,后者则因持续学习而保持活力。我见过太多例子,那些退休后依然保持学习热情的老年人,思维敏捷程度甚至超过许多年轻人。比如我的忘年交秦次森先生,从国家机关退休后反而焕发了另一春,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创立了《中国心态学》,堪称老有所为的典范。

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像我一样学习创作,也可以学习一门新语言、研究家谱、练习书法、钻研园艺……,总之兴趣所在,都可以进入这个领域学习,喜欢什么就学习什么,关键是要让大脑持续接受新知识的刺激,建立新的神经连接,与时俱进跟上年轻人的脚步。我每天坚持写作,就是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种“脑力体操”让我的认知功能不仅没有随着年龄衰退,反而有了显著提升。

因为不断学习,我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头衔和荣誉。比如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国策智库专家、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央新影2025年精品台历《和平之光·50位文化践行者》封面人物、第十届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大会"推动文化繁荣贡献奖"获得者等。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对“学习改变命运”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从被医生判定为“60岁大脑”的危重病人,到如今活跃在文化领域的践行者,我的经历证明:只要保持学习的心态,人生永远充满可能。

退休后的生活可以很精彩,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我相信未来会有许多人选择“退而不休”,把学习当作终身的习惯,让大脑始终保持活力,这不仅能预防老年痴呆,更能让晚年生活充实而有意义。知识的更新太快了,不学习就会落伍,被时代所淘汰。秦次森先生17日造访厚德养老院,我陪他夜游盆窖村,并得诗一首,诗曰:“陶乡醉访趁良宵/耆硕携游意气豪/莫道窖烟随夜散/独山望月话语滔/三观契合倾肝胆/两代灵通寄怀高/巨型陶盆留影忆/穿透时空伴舜尧”。学习就像与智慧结伴夜游,永远没有尽头,永远充满发现的喜悦。善于学习并不断进步的人,是永远不会得老年痴呆,更不会抑郁、跳楼的。原因很简单,学习能够增智,而一个智慧的人,他的人生方向是会成为高贤大德,所有的困难都不算什么,前途永远是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