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死后,后主刘禅下令哀悼三天,大臣李邈上书说诸葛亮是权臣,死了是好事,应该庆贺。刘禅大怒,将李邈下狱论罪后处死。 刘禅继位时年仅十七岁,面对动荡不安的局势和蜀汉的内忧外患,他显然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诸葛亮作为刘备临终前指定的托孤大臣,承担起了辅佐刘禅、稳定蜀汉的重任。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番话既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极度信任,也将刘禅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则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从此,诸葛亮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辅佐刘禅。 在刘禅继位初期,诸葛亮几乎包揽了蜀汉的军政大权。他不仅亲自处理政务,还多次率军北伐,试图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对于刘禅而言,诸葛亮就像一位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和老师,为他遮风挡雨,指引方向。 刘禅在这段时期对诸葛亮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他尊称诸葛亮为 “相父”,在很多事情上都听从诸葛亮的安排。。 这种依赖感在日常生活和政务处理中处处可见。例如,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刘禅对军事行动的干预很少,基本上都是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叮嘱刘禅要 “亲贤臣,远小人”,“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刘禅虽然未必能完全做到,但还是对诸葛亮的教诲表示接受。 可以说,在早年时期,刘禅对诸葛亮的依赖是他情感的主要基调。诸葛亮的存在让他能够在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中逐渐成长,也让他对诸葛亮产生了深厚的信任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逐渐成长,虽然他的治国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但他对诸葛亮的信任和敬重却日益加深。 在诸葛亮多次北伐的问题上,刘禅可能内心存在一些不同的想法,比如担心战争会消耗蜀汉的国力,但他最终还是支持了诸葛亮的决定。 刘禅对诸葛亮的敬重还体现在对其家人的态度上。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对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十分照顾,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让他担任重要的官职。 尽管刘禅对诸葛亮充满了依赖、信任和敬重,但在这背后,也潜藏着一丝复杂的情绪。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宦官黄皓试图干预朝政,但被诸葛亮及时制止。黄皓作为刘禅身边的亲信,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刘禅的一些想法。 不过,刘禅这种复杂情绪并没有影响到刘禅对诸葛亮的整体态度,他能够将这种复杂情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始终保持着对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 诸葛亮的去世,对刘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失去了一位如父如师的辅政大臣,也失去了一位可以依赖和信任的支柱。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处理李邈上书事件中,他用雷霆手段彰显了对诸葛亮的深情。 李邈作为蜀汉的大臣,在诸葛亮去世后,竟然上书称诸葛亮是权臣,其死是好事,应该庆贺。这一行为无疑是对诸葛亮的极大侮辱,也深深刺痛了刘禅的心。刘禅之所以如此愤怒,是因为他无法容忍有人诋毁自己敬重的 “相父”。 从刘禅下令哀悼三天这一行为来看,他对诸葛亮的去世是真心悲痛的。而李邈的上书则与他的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挑战了他的权威和对诸葛亮的感情。 因此,刘禅毫不犹豫地将李邈下狱论罪并处死。这一做法不仅是对李邈的惩罚,更是向所有人表明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态度:任何人都不能诋毁和侮辱诸葛亮。 此外,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纪念诸葛亮。他为诸葛亮立庙,让后人能够祭祀他;他追谥诸葛亮为 “忠武侯”,以表彰他的忠诚和功绩。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刘禅对诸葛亮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认可。 有人认为,刘禅处死李邈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防止有人借诸葛亮去世之机煽动人心。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如果他对诸葛亮没有深厚的感情,他可能会对李邈的上书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或者仅仅是对其进行斥责而不是处死。#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