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世界宣布,全世界第一艘四万吨级的电磁弹射准航母 “四川” 舰,即将迎来海试,美军认为,四川舰的作用甚至要超过美军的航母战斗群。四川舰到底凭啥让美军破防? 答案藏在南海某军港的卫星图像里:这艘长 260 米、宽 52 米的巨舰,飞行甲板上画着三条弹射轨道,舰艉却保留着两栖攻击舰特有的坞舱门。 这种 “航母 + 两栖舰” 的混搭设计,在全球舰艇史上堪称首创。 当美军还在纠结 “航母负责制空、两栖舰负责登陆” 的分工时,“四川” 舰已经打破了这种界限。 就像战场上突然出现一辆既能远程炮击、又能输送步兵的 “全能战车”,让既定的战术体系瞬间失序。 电磁弹射系统是 “四川” 舰最锋利的 “矛”。 传统两栖攻击舰要么依赖滑跃甲板,让战机带着半箱油升空。 要么用垂直起降,让 F-35B 的载弹量砍半。 而 “四川” 舰的电磁弹射器,能以每秒 100 米的速度把歼 - 35 “扔” 向天空,使其满油满弹状态下作战半径达到 1200 公里,比 F-35B 多出整整 500 公里。 更让美军忌惮的是它的电力系统 —— 采用中压直流综合电力技术,不仅能稳定支撑电磁弹射的瞬间高耗能,还能为激光武器、电磁炮等未来装备预留功率。 这比 “福特” 级的中压交流系统领先了一代,后者因电力调配不稳,弹射器故障率高达设计值的 10 倍,多次导致整舰停摆。 舰载机配置的灵活性,让 “四川” 舰的战术价值呈几何级增长。它能搭载 20 架歼 - 35 隐身战机执行制空任务。 同时塞下 40 架直 - 20 反潜直升机和 “野马” 气垫登陆艇,既可以在远洋争夺制空权,又能在岛礁间快速投送海军陆战队。 这种 “一舰多用” 的能力,恰好戳中了美军的痛点:“福特” 级航母虽强,却缺乏两栖投送能力。 “美国” 级两栖舰能送兵,却只能靠 F-35B 打辅助。 在西太平洋这样的岛链密布区域,“四川” 舰可以单舰组成 “迷你战斗群”,既守得住制空权,又能完成登陆作战,让美军不得不分兵应对。 建造速度背后的工业实力,更让美军感到压力。 从 2023 年动工到 2024 年末海试,“四川” 舰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这种 “中国速度” 背后是模块化建造、数字化模拟等技术的成熟。 反观美军,“福特” 级首舰从立项到服役花了 13 年,造价飙升至 129 亿美元,却至今未能形成完全战斗力。 当 “四川” 舰带着成熟的电磁弹射技术驶向大洋时,美军突然发现,自己在航母领域的技术代差正在被快速抹平,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已经被超越。 对美军而言,“四川” 舰的威胁不在于吨位或单舰火力,而在于它重新定义了 “远洋作战平台” 的标准。 它证明中国海军不仅能造大舰,更能跳出美军的发展路径,用创新设计实现 “弯道超车”。 这种兼具航母制空能力和两栖投送能力的 “全能舰”,一旦批量服役,将彻底改变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 美军习惯的 “航母威慑 + 两栖登陆” 分工模式,可能在一夜之间变得过时。 海试的汽笛即将拉响,“四川” 舰的甲板上,歼 - 35 的模型机早已就位,电磁弹射器的轨道在阳光下闪着金属光泽。 这不仅是一艘巨舰的启程,更是中国海军从 “跟跑” 到 “并跑” 再到 “领跑” 的标志性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