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一渔民刚把渔船划到岸边,就听到“砰砰”两声枪响,他赶紧跳下船,一头钻进了芦苇丛中。突然,从他背后传来一声低呼,他猛地转过了头…… 深秋的高邮湖水泛着寒光,渔民吕长仁划着船靠岸。 这一天收获很少,几条小鱼在鱼篓里扑腾。 日军占领后,打鱼的日子变得艰难,有时甚至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 前几天他好不容易网到几条大鱼,转眼就被当地一个汉奸抢走,说是给家里老爷子做寿。 吕长仁心里憋着火,正拴着缆绳,东边冷不丁响起“砰砰”两声枪响。 他心里一紧,像被针扎了一下。 日军的影子在那年头常常意味着灾祸。 他来不及细想,一猫腰就从船头蹿了下来,一头扎进岸边密密实实的芦苇荡里。 他屏住呼吸,小心地扒开眼前的芦苇秆。 远处十几个日本兵正端着带刺刀的步枪,一路走一路用刀尖往草丛和水洼里乱戳乱捅。 刺刀反射着夕阳的光,看得人心里发毛。 他后背的汗毛都竖起来了,知道藏在芦苇里也不保险,得挪地方。 刚试着弓起身子准备往更深处爬,忽然感觉背上有股热气,紧接着就听见低低的一声喝令:“趴下!别动!” 这声低喝直扎耳朵根。 吕长仁心往下沉,暗骂了一句今天真邪门。 他咬牙想着,伸头缩头都是一刀,不如豁出去拼命,也许还能有条活路。 猛地一回头,眼前的情形让他愣住了——身后不足五尺的地方,紧贴着地面,伏着两个年轻小伙子,穿着灰布军装,臂上有新四军的臂章。 两张脸虽沾着泥水,却掩不住那份年轻的生气。 那两位战士见他回头,压着嗓子快速说他们是老百姓的队伍,要他别怕。 他们示意他退到自己身后去,说万一鬼子搜过来,他们顶住,让他只管撒腿跑。 吕长仁看着两个年纪还没他大的兵,又看看外面端着明晃晃刺刀、越来越近的鬼子兵,心里像开了锅的水上下翻腾。 他冲那两个新四军轻轻摆手,让他们千万别动。 自己突然下定了决心,矮下身子,拨开挡路的芦苇秆子,动作轻快地钻了出去,几步又回到了停船的地方。 他故意在船上弄出很大的动静,踩得船板咚咚响。 鬼子果然被声音引了过来。 翻译扯着嗓子冲他喊:“那个打鱼的!滚过来!太君问话!” 吕长仁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连跑带跳地到了岸上。 一个鬼子军官上下打量着他,嘴里叽哩哇啦一通。 翻译紧跟着问:“瞧见两个人跑过没?敢耍花招,你的脑袋就别想要了!” 吕长仁装作害怕又老实的样子,朝着西边一指:“回太君的话,刚才……刚才我拢岸时,确实看见两个人影,连滚带爬地往西头窜了!” 翻译转述过去。 那鬼子军官狐疑地瞥了一眼西边绵延的芦苇荡,手一挥,领着一群鬼子兵呼啦啦就往西追去了。 人影彻底消失在芦苇丛后,吕长仁才出声招呼。 两个新四军战士钻出芦苇,连声道谢。 吕长仁要带他们回家躲一躲。 战士们说任务在身,耽误不得。 两人深深看了一眼这位救命的渔民,转身就消失在了渐浓的暮色里。 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但为了值得拼命的人,吕长仁那天的选择没含糊。 吕长仁后来的日子也还是守着高邮湖。 他当年从芦苇荡里钻出来救下两个兵的事,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了岁月里。 听说他的后人一直守着那片故土,偶尔还会有采访的记者或者拍纪录片的去寻访。 家里那面墙上老挂着一个镜框,里面不是什么富贵字画,而是一张边角磨白了的奖状,是当年新四军那边辗转托人送来的。 早些年当地办过抗日史料展,吕长仁那几页手写的回忆材料和老照片还摆在玻璃柜里展出过一阵子。 金山银山,不如拥军靠山。 信息来源: 《新华日报》人物特稿《高邮湖的渔火》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文件(档案号:JS-SZ-K001-1940s)。 高邮市文史资料研究室编写《高邮烽火——民间抗战纪实》 《人民政协报》“历史见证”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