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武汉一家军工厂的工程师韩庆生被戴上手铐,在上千职工的注视下带离了厂区,关进了市公安局看守所。 韩庆生,1942年出生在武汉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里住着汉口一条窄巷的老房子,条件简陋,父母靠纺织厂微薄工资养家。 他从小对机械着迷,经常摆弄废旧零件,拆了又装,装了又拆。1962年,他考上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进了武汉一家军工厂,成了技术骨干。 他埋头钻研污水处理设备,设计的产品每年为工厂贡献一半以上的产值,可谓厂里的顶梁柱。但这么一个干实事的人,工资却一直停在每月78元,住的还是厂区20平米的小宿舍,桌上只有一本翻得发黄的机械手册。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他的设备得了表彰,厂里却让车间主任顶替他去领奖,韩庆生只能守着收音机听广播,啥也没说。 事情的起因得从1980年底说起。武汉郊区一家农机厂,生意惨淡,快要倒闭,厂长找到韩庆生,求他帮忙设计新产品。 韩庆生想了想,觉得能帮就帮一把,利用周末时间去农机厂指导。他花了两个月,设计出两套污水处理器的图纸,还写了详细的产品说明书。 农机厂照着图纸试制,产品一上市就卖疯了,年底一算账,盈余五万元。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农机厂感激得不得了,硬塞给韩庆生600块钱当报酬。他本来不想收,后来想着给妻子买台缝纫机,就收下了。 这600块钱却成了导火索。军工厂领导听说后,炸了锅。党委书记直接拍桌子,说韩庆生“吃里扒外”。 厂保卫处很快把他控制起来,翻出他宿舍的图纸和现金,定了四项罪名:盗卖图纸、泄露军事机密、剽窃他人成果、收受贿赂。 韩庆生被送进市公安局看守所,关进一间窄小的单间。区法院初审认定证据不足,判他无罪,可军工厂不服,公诉人向中级法院申诉。1982年,中院改判,认定韩庆生犯了“技术投机倒把罪”,判了两年有期徒刑。 这罪名听着就让人摸不着头脑。韩庆生一个兢兢业业的工程师,咋就“投机倒把”了?说白了,这罪名在当时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 80年代初,经济改革刚起步,很多人对技术人员搞点副业有偏见,觉得不务正业。韩庆生帮农机厂设计图纸,收了报酬,在一些人眼里就是“钻钱眼儿”。 再加上军工厂内部管理混乱,韩庆生这种没背景、只干活的技术员,容易被当出气筒。他在厂里19年,贡献再大也没捞着啥好处,工资没涨,房子没分,连个表彰都被别人顶了名额。 有人看他不顺眼,借着这事下手,也不是没可能。案件闹得沸沸扬扬,厂里职工私下议论,觉得韩庆生挺冤。 毕竟他设计的图纸是原创,农机厂的产品跟军工厂的设备完全不沾边,咋就扯上“泄密”了?再说600块钱,在当时虽然不算小数,但跟农机厂五万的盈余比,简直九牛一毛。 韩庆生在看守所里待了近两年,每天靠借来的书打发时间,妻子隔三差五送饭,日子过得艰难。省高级法院后来介入,查清了事实,1983年2月3日直接撤销了中院的判决,宣布韩庆生无罪。 当晚,武汉市市长带着军工厂领导登门道歉,把600块钱原封不动还给韩庆生。韩庆生没多说什么,只表示想回厂里继续干活。 他后来重返岗位,依然搞他的污水处理设备,1985年调到市环保局,参与城市环保项目,直到2000年退休。 退休后,他没闲着,经常在社区摆摊,给居民讲环保知识,手里总拿着一叠旧图纸。2010年,韩庆生因病去世,家人收拾遗物时,找到一张1983年的报纸,标题是“省高院为工程师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