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公元251年,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

公元251年,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前,他给儿孙留下了两个无比英明的遗嘱:理好国政,司马家后人一律不准上坟! 司马懿,字仲达,公元179年出生于河内温县的士族之家,家境显赫,书香门第。他从小就聪明绝顶,熟读经史,精通兵法,年轻时名声就传遍了地方。曹操早早看中了他的才华,想拉他入伙,可司马懿偏偏不想趟这浑水,装病在家,硬是拖了好几年。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下了死命令,派人把他强行征召到许昌。司马懿没办法,只好收拾行囊,踏进曹魏的权力圈。从文学掾干起,他一步步展现出惊人的谋略。尤其在对阵蜀汉诸葛亮时,他多次带兵迎战,街亭之战就是个经典例子。他看穿马谡的布阵破绽,果断出击,把蜀军打得落花流水,逼得诸葛亮只能退兵。面对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司马懿不急不躁,采取拖字诀,守城囤粮,让蜀军无功而返。他的军事才能让人佩服,但也让曹操对他多了几分戒心。曹叡当皇帝后,司马懿被提拔为大将军,驻守西线,负责对抗蜀汉。他在军中事无巨细,亲自检查粮草,布置防线,夜里还在帐中翻看文书,忙得不可开交。可他从不张扬,朝堂上总是低调做人,尽量不惹人注意。 诸葛亮死后,蜀汉渐渐不行了,司马懿的对手少了一个,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更微妙了。没了诸葛亮,魏国内部权力斗争更激烈。曹叡去世后,曹爽和司马懿一起辅政,但曹爽仗着自己是曹氏嫡系,手握重兵,处处挤兑司马懿。司马懿没办法,只能把兵权交出去,表面上退到幕后,实际上暗中观察局势。曹爽年轻气盛,根本没把司马懿当回事,甚至觉得他老了,没啥威胁。司马懿呢,就继续装病,成天躺在床上,吐血装虚弱,演得跟真的一样。曹爽彻底放松了警惕,甚至带幼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把洛阳留了个空城。这就是司马懿等的机会。公元249年,他突然翻身,联合郭太后,控制了洛阳,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曹爽回来时,城里全是司马懿的兵马,他只能乖乖交出兵权。司马懿嘴上说只要兵权就放他一马,可转头就以谋反罪名,把曹爽和他的亲族五千多人全杀了。这一下,曹氏势力被连根拔起,魏国朝堂彻底成了司马懿的天下。 到了公元251年,司马懿已经七十多岁,病得起不了床。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躺在床上,脑子里想的却是自己这一辈子干的那些事。尤其是高平陵政变,杀了曹氏五千多人,这事在他心里估计压了很久。他召来子孙,交代了两件事:一是好好治理国家,把司马家的基业稳住;二是所有后人都不能给他上坟。这第二条听起来太离奇了。古代人讲究祭祖,觉得这是孝道的大事,哪有不让后人扫墓的?可司马懿这么干,绝对不是心血来潮。他太清楚自己得罪了多少人,曹氏的余党、朝中老臣,甚至地方上的豪强,没一个不恨他的。他担心自己死了,墓被仇家挖了,尸骨被鞭,落个不得安宁的下场。更狠的是,他还想到自己当年就是趁曹爽去祭陵才发动政变,怕后人学他这一招,趁司马家祭扫时搞乱子。所以,他干脆下令丧事一切从简,不立碑,不放陪葬品,墓址也藏得严严实实,连自己家人都不知道在哪儿。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接手大权。司马师在公元255年平定了毌丘俭的叛乱,带着军队冒雨前行,布置得滴水不漏,把叛军收拾得干干净净。司马昭更狠,公元263年直接灭了蜀汉,他亲自坐镇,调兵遣将,攻下成都,让刘禅投降。到了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逼魏帝曹奂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西晋。西晋开局看着挺风光,公元280年还灭了吴国,统一了三国。可好景不长,司马氏内部很快就乱了套。八王之乱打得昏天黑地,洛阳城里刀兵四起,皇族互相残杀,国力被耗得一干二净。公元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彻底完蛋,司马家的江山也就撑了五十多年。司马懿的墓因为他当年的遗嘱,藏得太好,至今没人找到。盗墓贼翻遍了洛阳附近的山,考古学家也试着找线索,可连个影子都没见着。这老家伙,活着的时候算计天下,死了还让人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