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桑昊)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江河奔涌滋养万物,湖泊静谧调节生态,水库蓄水保障民生,这些流动的血脉与静卧的明珠,共同维系着自然生态的平衡,更支撑着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然而,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河湖库管理正面临着更复杂的挑战:水域面积动态变化难以及时掌握,岸线开发利用需精准管控,突发水污染事件考验应急响应速度,跨区域水资源调度更需科学数据支撑。水利部近日印发的《河湖库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恰如为河湖库管理装上了“智慧之眼”,为破解这些难题、守护江河安澜提供了强有力的系统方案与科技支撑。
传统的河湖库监管模式,长期依赖人工巡查,不仅效率低下,更受限于人力成本与地理条件。许多河流湖泊岸线绵长,穿越山区、荒漠等复杂地形,基层巡查人员往往需徒步或驾船往返,耗时费力却难以实现全时段覆盖。遇上恶劣天气或偏远区域,巡查频次不得不降低,极易形成监管盲区,导致非法围垦、违规排污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同时,人工采集的数据精度参差,汇总分析耗时较长,往往滞后于河湖库的实时变化,难以满足动态管理需求。这种“人盯人”的模式,不仅让基层工作人员不堪重负,更制约了监管效能和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
与之相比,河湖库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的优势立竿见影。以卫星遥感为核心的技术架构,如同在太空部署了“天眼矩阵”,可对全国河湖库进行大范围、周期性扫描,无论是青藏高原的湖泊群,还是黄土高原的沟壑溪流,都能被精准捕捉。它能快速识别水域面积增减、岸线形态变化等宏观动态,让监管不再受限于地域与天气,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巡查“跑不全、看不透”的难题。
视频监控与无人机则构成了“地面+低空”的补充网络。沿河湖库布设的智能摄像头,如同24小时在岗的“哨兵”,紧盯桥梁下、码头边等重点区域,一旦发现异常排污、违规搭建等行为,立即自动报警;无人机则化身灵活的“侦察员”,可根据指令快速飞赴可疑区域,通过高清摄像头回传现场画面,既避免了人工深入危险地段的风险,又能显著提升应急核查和特定区域巡查效率,大幅节省人力与时间成本。这种“天上看、地上拍、空中查”的立体监测模式,大幅减少了对人工巡逻的依赖,让基层工作人员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聚焦于数据分析与问题处置。
该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全国河湖库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完善统一权威的数据底板、研发智能分析模型等任务,打通监测、研判、预警、处置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例如,当卫星遥感发现某段河道疑似出现淤积时,系统会自动调取该区域历史数据,结合水文模型预测影响范围,并精准推送预警信息至属地水利部门。这种“数据跑路代替人员跑腿”的智能化流程,不仅极大提升了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置精准度,更让决策有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推进这一体系建设与应用,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是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更是保障国家水安全、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的战略选择。它既能实时守护河湖库的健康生命,为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更能通过优化监管模式、减少人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让治水更精准、更高效、更智能。当然,技术落地仍需破解标准统一、数据安全、安全保障等问题,但只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迭代完善,这套“智慧之眼”必将成为江河安澜的坚实屏障,让每一条河流都清澈流淌,每一座湖泊都碧波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