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批乌专家放弃高薪诱惑,也要来中国?中国给的别人给不了。中国军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乌克兰专家也有一份功劳?当年,一大批乌克兰专家放弃西方的高薪诱惑也要来中国,因为中国给了别人给不了的东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来介绍一下这件事的背景,90年代,苏联摇摇欲坠,最后落得个轰然解体的下场,而乌克兰就是被分裂出来的一份子。 除了大俄,小乌是苏联的第二大继承人,不仅获得了面积可观的国土,还继承下来了不少好东西,比如大名鼎鼎的安东诺夫设计局,还有顶尖的军工研究所,核弹头也得到了不少。 当然了,这些在设计局和研究所工作的专家们,也都被乌克兰纳入麾下,按照这样的剧情发展,只要乌克兰好好干,跻身大国行列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小乌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陷入了混乱,经济上,原有的计划经济体系崩溃,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又遭遇了重重困难,企业倒闭,百姓失业。 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国家不光没有多余的钱来搞科研,甚至还开始贱卖资产,据传言,第聂伯河畔的一家军事研究所,就直接被打包出售了,武器部门的导弹和轰炸机图纸,也低价贱卖了。 军工研究所都这样了,那些军事专家们的日子更不好过,工资发不出来,养家糊口都成问题。 有些人把半辈子都奉献给了军工企业,除了造武器,其他啥也干不了,就算投入到社会上,也基本没啥出路。 怎么办呢,对这些专家们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出国寻找出路,毕竟军工专家在国际上可是香饽饽。 巧的是,美欧很多发达国家都对乌克兰专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争夺人才,大家开出的价码一个比一个高。 如果这些人去到西方国家,肯定可以吃喝不愁,生活无忧,可能几年下来,就把这辈子的生活费挣够了。 可是,尽管条件诱人,还是有200名专家没有去西方,而是毅然决然地来到了中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虽在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不管是工资还是待遇,我们都无法跟发达国家相比。 不过,中国还是用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乌克兰专家,第一,是工业体系对口,咱们的工业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苏联模式,乌克兰专家来到中国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第二,是中国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这里的诚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派遣了工作组前往乌克兰,与乌克兰的各大军工企业和科研机构对接,与乌克兰专家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商讨各种细节问题,这对他们来说是很感动的。 第二个方面,我们给乌克兰专家们提供最有力的科研支持,在中国,他们享有挑选团队的资格,有选人用人的权力,如果科研需要,我们还可以帮助建设实验室。 第三个方面,体现在生活上,来到中国,他们的住房、饮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不用操心,全都有专业人士代办。 最关键的是,他们的住房还是按照乌克兰风格打造的,居住环境也是“乌克兰风味”,周边的配套设施,比如饭店,也会提供乌克兰的食物。 在中国,乌克兰专家们能够体会到最大的尊敬,这是美西方没有做到的,关键是,美西方非但没有敬意,反而还处处针对乌克兰专家,因为西方害怕这些专家中有间谍。 如今三十年过去,当年的200位专家大半成了“中国通”,他们会说中文,他们的儿子甚至是孙子,中文更加流利,在中国待久了,到菜市场买菜甚至都会讨价还价了。 编辑: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