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14年,为何没有一支骑兵?是太平军不会骑马,不能驾驭战马的缘故吗?时代已经改变,骑兵没那么重要,对太平天国而言是如此。 太平军从广西起事就没见过骑兵影子。1851年金田村那会儿拢共两万来人,半数还是拖家带口的老弱病残,正经打仗的都用两条腿走路。 三年后打进南京城倒是有了六万精兵,可照样清一色步兵外带一万多艘船。 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带着两万矿工直奔河北,西征军赖汉英胡以晃领着一万多人打江西,后来增援的韦俊石祥祯也都靠脚底板打仗。 到了1856年太平军最威风时候,石达开在江西秦日纲在江苏,几十万人马还是端着长矛使唤双脚。 太平天国真养不起战马吗?其实不是这回事。 河套鄂尔多斯那些产马地确实在清廷手里,可淮河流域骡马遍地走。 捻军头领张乐行当了太平天国的沃王后,随便就能拉起骑兵队。 陈玉成也借这股风搞过小股骑兵,可终究成不了气候。 要说骑术广西老弟兄更不含糊,李开芳北伐时就带过四百骑兵,日行两百里比李世民打仗还利索。可这些零星骑兵好比汤锅里撒胡椒面——翻不起大浪。 真正拦着太平军练骑兵的是江南这地方的地形。 水田河汊密得像蜘蛛网,两条腿走路比四条腿跑马还方便。 更关键的是洋枪大炮那时节已登了场,多隆阿手下八百索伦骑兵再神勇,要不是带着湘军八千步兵,哪能在湖北和陈玉成掰手腕? 等到了八里桥大战看得更明白,僧格林沁两万骑兵冲英法联军,枪炮声过后遍地死马,洋兵连汗毛都没少几根。俗话说老皇历翻不得,那时节会挖战壕的步兵配上洋枪才是真杀器。 好钢得用在刀刃上,太平天国也明白这个理。 养活骑兵代价实在太大,战马吃得比人多几倍,伺候牲口更费人手。 江南打仗骑兵顶多探探路放放哨,当主力冲锋陷阵是门都没有。 这点清军比谁都清楚,湘军淮军十几万人马,正经骑兵统共也就几千号。 最讽刺是等太平天国玩完了,残兵反倒用骑兵打出漂亮仗。 赖文光联合捻军用竹竿削尖当长矛,高楼寨围歼僧格林沁,尹隆河杀得刘铭传丢盔弃甲。 可这不是他们多想搞骑兵,实在是被逼进中原平原地带没得选。 最后清廷画河圈地靠兵力堆,再加上海面上英法兵舰开炮,这伙竹矛骑兵才被撂倒。可见新式枪炮跟前,骑马的跑得再快也扛不住炮弹追着咬。 说回太平军这十四年,不是弄不到马也不是不会骑,是那个年月在江南水乡,骑兵早就不是战场的香饽饽。有这功夫不如多搞几杆洋枪,多挖两道战壕,这才是保命打仗的真家伙什儿。 太平天国研究学者近年有了新发现。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两年前清理库房时,找出捻军时期自制的竹制骑矛,杆子上还刻着赖文光部的番号。 李鸿章的玄孙去年捐了本刘铭传战场笔记,写着"竹骑剽悍甚于蒙骑"的亲身经历。 信息来源: 1.《中国文物报》太平天国博物馆新发现系列报道 2.安徽李鸿章故居陈列馆档案捐赠公告 3.《军事历史研究》期刊捻军作战工具复原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