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头号反华栏目“美国之音”被封禁,结果一看主持人名单,发现竟然一大半全是华裔女性!

头号反华栏目“美国之音”被封禁,结果一看主持人名单,发现竟然一大半全是华裔女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之音”这一长年运作的外宣机构,终于在特朗普新一轮政治风暴中被彻底推向边缘。从本质来看,这家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媒体平台,在过去几十年中并未单纯服务于新闻传播,而是更多地承担着为美国政府塑造全球舆论战线、推进外交战略的工具性角色。 尤其是在涉华问题上,美国之音长期以“客观报道”为掩护,实际上却充斥着偏见、攻击与操控。这一次,随着特朗普再度掌权,美国之音的命运也迎来了剧烈转折。 6月25日,特朗普公开表态称将彻底整顿并削弱美国之音的运作体系,指责其已沦为民主党的舆论阵地,根本无法真实代表美国民众的意愿。在他的眼中,美国之音并非“国家之声”,而是党争工具。事实上,这已不是他首次动手。 早在2019年和2020年任期期间,特朗普就多次表达对美国之音的强烈不满,并在内部进行了数次人事变动和机构调整。然而这次回归政坛后,他的措施显然更加果断和彻底。 实际上,对美国之音不满的不只是特朗普阵营。在过去几年中,美国国内民众对这家媒体的不信任感持续上升。 一方面,该媒体在美国国内知名度并不高,却每年从联邦政府获得高达数亿美元的财政支持,令不少纳税人感到资金被浪费;另一方面,它输出的内容,尤其是涉外议题,经常被其他国家指责为“干涉内政”“制造舆论战”“散播虚假信息”。 长期以来,美国之音将大量资源用于关注包括中国、俄罗斯、伊朗、古巴等在内的国家,几乎所有非西方阵营国家都在其负面报道的“黑名单”之上。 特别是在涉华议题上,美国之音可谓不遗余力。无论是炒作香港问题、制造新疆“强迫劳动”谣言,还是质疑中国在国际机构中的角色,美国之音始终选择性地剪辑事实,营造出一种“中国与世界为敌”的幻象。 而在这些报道背后,一个令人惊讶的细节逐渐被揭开——在该台主持人和编剧团队中,华裔女性的比例竟然高达一半以上。这一情况并非偶然,而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深谋远虑的一部分。 美国之音长期致力于在华人群体中挖掘并培养能以“母语优势”撰写、讲述、包装涉华话题的内容人员。这些华裔员工,多数具备良好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能够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脉络,也更容易获得目标受众的信任。 但他们所服务的,却并不是一个中立平台,而是一部有明确政治目标的舆论机器。在新疆棉花问题被刻意放大之际,这些华裔主持人频繁出镜,或直接主导话题,或在“专家访谈”中扮演引导性角色。 某种程度上,他们被塑造成“最有说服力的反华工具”,打着“自己人揭自己短”的旗号,迎合西方舆论场的需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之音近年的领导层中,也有不少来自中国台湾或香港地区的人士,他们在立场上本就倾向对大陆持敌对态度,这种结构性的人员安排,使得该机构在报道中国事务时,几乎不存在任何立场上的制衡或平衡机制。 今年2月,马斯克尚未正式出任“美国效率部部长”前,就已对美国之音表示质疑。他认为,该机构存在管理混乱、内容重复、影响力低下等严重问题,是“最不值得继续投资的联邦项目之一”。 在他的推动下,3月起,美国之音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1300多名员工被迫停职待岗。 6月20日,又一次裁员风暴袭来,超过600人被清退,截至目前,该机构仅剩不到200人。短短半年时间里,美国之音的员工总数从最初的近1600人骤降至七分之一,这场瘦身行动无异于外宣战线的全面崩盘。 而伴随其衰退的,不只是美国在全球舆论战场上的一件“利器”,更是其对外宣传长期占据主导话语权的象征性工具。随着美国之音的式微,中国等国家开始迅速填补空白。 数据显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多家中央媒体的海外频道播出时间和传播覆盖面近几个月大幅提升。 在非洲、中东、拉美等区域,原本由美国之音占据的广播时段和卫星频道位置,逐渐被中国媒体所取代。这不仅是一种技术性替代,更代表着全球媒体格局的一次实质性松动。 更关键的是,这种改变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舆论领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认知都被西方媒体“预设”了立场。 美国之音等媒体主导的信息流,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被刻板、被扭曲、被片面化。 如今,随着中国媒体自主发声的能力增强,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主动了解“未经剪辑的中国”,这对于改善国家形象、推动务实外交具有深远意义。

评论列表

碧海蓝天
碧海蓝天 4
2025-07-20 06:18
这些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二货,不会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