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雷峰塔突然倒塌。人们害怕白蛇出塔,纷纷呼喊:“快跑啊,雷峰塔倒了,白娘子出来吃人了。”百年后,考古专家挖开了雷峰塔的地宫。没想到,在地宫的宝盒里竟然发现了一条白色小虫。 聊起西湖,十个人里有九个会想到雷峰塔;聊起雷峰塔,那更是绕不开白娘子。1924年9月25号下午,杭州城里一声巨响,这座在西湖边上站了一千年的塔,塌了。 你想想那场面,跟电影特效似的。当时塔边上还有不少游人呢,眼瞅着那座砖塔先是中间裂开一条大缝,然后轰隆一下,黄土漫天,成了一堆废墟。当时的老百姓,第一反应可不是“文物没了,可惜”,而是扯着嗓子喊:“快跑啊,雷峰塔倒了,白娘子要出来吃人了!” 这种恐惧,今天咱们听着像个段子,但在那个年代,可是刻在骨子里的。鲁迅先生后来还专门写了篇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他说这塔倒得好,倒得活该。为啥?因为在老百姓心里,法海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雷峰塔就是压迫自由的象征。塔倒了,意味着被压迫的白娘子解放了,大快人心。 可话又说回来,这塔好端端的,怎么就塌了呢?神话里说是白娘子法力无边,冲破了镇压。现实嘛,就比较接地气了。 这事儿得怪一种流传已久的迷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民间就传言,雷峰塔的砖头是“神砖”,能辟邪、能治病,还能保佑生儿子。于是乎,四里八乡的人,有点啥事就来塔底下撬块砖回家供着。今天你撬一块,明天他搬一块,久而久之,塔的底座都快被掏空了。你想想,一个一千岁的老人家,腿脚被人这么一点点拆,能站得住吗?再加上年久失修,风吹雨打的,倒塌是早晚的事。说白了,雷峰塔不是被白娘子冲垮的,而是被这些想沾点“仙气”的普通人,一块砖一块砖给拆倒的。 塔倒了,除了留下一地砖瓦和漫天传说,啥也没剩下。白娘子的影子没见着,许仙的后人也没来认亲。这一晃,就是77年。 时间快进到2001年。杭州要搞旅游开发,重建雷峰塔被提上了日程。重建之前,得先清理遗址吧?考古队就进场了。这一清理,就搞出了个大新闻。他们在塔基的正中央,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地宫。 这一下,所有人的好奇心都被点燃了。特别是老杭州人,从小听着白蛇传长大的,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地宫里到底有没有镇着蛇精。 2001年3月11日,地宫正式开启。那场面,全国直播,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地宫的入口是一块巨大的石板,重达750公斤。当考古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石板吊起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手电筒的光照进去,大家看到的不是什么蛇妖洞府,而是一个堆满了积水的方形空间。水抽干后,地宫的真容才显露出来。里面摆放着各种铜器、玉器,还有一面非常精美的“千秋万岁”铭文鎏金银垫。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地宫中央那个锈迹斑斑的大铁函。 这个铁函,长约半米,重达100多公斤。所有人都觉得,终极秘密肯定就在这里面。白娘子在不在,就看这一锤子买卖了。 可这铁函锈得太厉害,现场根本打不开。考古队只好小心翼翼地把它整体运回了浙江省博物馆。接下来的几天,专家们用上了各种工具,像做手术一样,一点点地清理、切割。 就在铁函被打开的一瞬间,一个谁也没想到的画面出现了。一只通体白色的小虫子,大概指甲盖那么大,从铁函的缝隙里慌慌张张地爬了出来, 见光后迅速地跑动,好像有点“社恐”。 现场瞬间就炸锅了!“白蛇!是小白蛇!” “白娘子真的在里面!” 人群里的喊声,通过电视直播,一下就传遍了大江南北。第二天,各大报纸的标题都跟商量好似的,什么《雷峰塔地宫惊现“白蛇”》,写得有鼻子有眼。 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可考古专家们都快愁死了,一个劲儿地出来辟谣:“那真不是什么白蛇,就是一只普通的‘潮虫’!” 潮虫是啥?就是咱们南方常见的那种生活在阴暗潮湿角落里的小虫子,学名叫鼠妇。因为它常年不见光,所以身体色素退化,变成了白色。 那么,铁函里到底有什么?当专家们打开铁函后,里面是一座光彩夺目的纯银阿育王塔。这座塔高三十多厘米,塔身刻满了佛祖的本生故事,工艺精湛到了极点。而在银塔的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金棺。 根据史料记载,雷峰塔最初根本不叫“雷峰塔”,而是叫“皇妃塔”。它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末代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的。 “佛螺髻发”,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头发舍利。那金棺里供奉的,正是这件无价的佛门至宝。 所以雷峰塔和白蛇传没关系。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写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个故事,写得太好了,太深入人心了。一个敢于冲破束缚、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一个迂腐固执、不通人情的法海,这种强烈的戏剧冲突,正好切中了老百姓心中那种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压迫的反抗。 所以,人们宁愿相信那个充满人情味的神话,也不太关心那个有点严肃的历史事实。雷峰塔下有没有白蛇,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白娘子的故事,给这座塔注入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