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724年,清军在郭隆寺激战并大败两万喇嘛。清军攻克郭隆寺后,岳钟琪不仅将投降的

1724年,清军在郭隆寺激战并大败两万喇嘛。清军攻克郭隆寺后,岳钟琪不仅将投降的6000喇嘛全部处死,让青海喇嘛谈岳色变。而且岳钟琪认为郭隆寺乃藏污纳垢之地,于是一把火将这座青海最大的寺庙烧成了灰烬。 青海这地方,地理位置太关键了。高原地形挡住了外敌,又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清朝要是管不住这儿,边疆就得乱套。可问题在于,青海不光是军事重地,还是宗教势力的大本营。喇嘛和寺庙在这儿不是光念经的,他们有钱有人,地方上的事都得听他们的,朝廷想插手,难上加难。 18世纪初,清朝为了把权力收回来,开始对青海下手。雍正帝觉得这些喇嘛太能闹腾了,税收加码,寺庙的 autonomy 被削,搞得当地人怨声载道。1723年,和硕特部的罗卜藏丹津看准机会,拉着喇嘛们造反。他自称“达赖珲台吉”,还跟准噶尔汗国勾搭上了,带着20多万叛军打西宁,摆明了要跟清廷对着干。郭隆寺因为名气大、地位高,成了叛军的老巢。 雍正帝一看这架势,坐不住了,派年羹尧当抚远大将军,岳钟琪做奋威将军,去平叛。岳钟琪不是一般人,家里世代当兵,他自己打仗经验丰富,之前在西藏就干过大事。这次任务不简单,青海地形烂,叛军又多,但他脑子活,决心硬,先把部队整顿好,准备来个快刀斩乱麻。 清军出发时就知道,仗不好打。叛军靠着山势,人数还占优。1724年1月,岳钟琪带兵在哈拉直沟跟上万叛军干了一仗。清军占了山头,用火器轰,叛军扛不住,丢了阵地。第二天,他们直奔郭隆寺,打算一举拿下这个叛乱心脏。 郭隆寺坐落在山上,地形对防守有利,叛军早有准备。清军到的时候,寺里已经挤满了喇嘛和叛兵,估计有两万人。岳钟琪不废话,直接架炮轰寺墙,火力猛得不行。叛军也不怂,用弓箭和火枪反击,双方打得昏天黑地。 仗打了几个小时,清军死伤不少,但叛军更惨。岳钟琪看正面攻不快,派了支小队绕到后面偷袭。这一招管用,叛军乱了阵脚,清军趁机冲进去。寺里打成一团,喇嘛们拼了命抵抗,可他们毕竟不是正规军,装备和训练都差一截,最后全线崩溃。6000人投降,其他的不是死了就是跑了。 仗打赢了,岳钟琪得决定怎么收拾残局。6000个投降的喇嘛跪在那儿,按理说投降就该留命,可他没手软,直接下令全杀了。为啥这么狠?可能是怕这些喇嘛回头再反,也可能是想杀鸡儆猴,让其他寺庙老实点。总之,这6000人没活下来,血流了一地。 接着,他又让人把郭隆寺烧了。这座寺庙在青海地位太高,留着就是个隐患。岳钟琪觉得,这地方藏污纳垢,干脆一把火解决。大火烧了好久,寺里的经书、佛像全没了,青海人看着都心疼,可也没辙。 郭隆寺一倒,叛乱就基本熄火了。罗卜藏丹津跑了,逃到准噶尔那边,后来还扮过女人躲追捕。清军没停,3月又追了160里,把叛军最后的老巢端了,15天内干掉好几万人,青海算是消停了。 清廷趁机加强控制,设了个西宁办事大臣盯着宗教的事,寺庙的权力被砍了一大截。郭隆寺的灰烬让其他喇嘛吓破了胆,谈岳色变,没人敢再闹。1732年,雍正让人重建了个“佑宁寺”,但跟原来的没法比。 岳钟琪因为这仗升了官,1725年当了川陕总督,后来还管云贵的事。不过他也不是一帆风顺,1729年打准噶尔失手,1732年还坐了牢,1737年才出来。1748年,乾隆看他还有用,又把他拉去平金川叛乱,他出了不少主意,最后1754年在重庆病死了,68岁,得了个“襄勤”的谥号。 这事对清朝来说,是个转折点。朝廷尝到了用狠招管地方的甜头,后来在新疆、西藏也这么干。青海的宗教势力被压得死死的,可老百姓心里那股怨气,一直没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