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68岁的朱元璋病得快不行了,他下令让后宫46个妃嫔全部为自己殉葬,就在这时,三岁的宝庆公主突然冲进寝宫,趴在床边喊:父皇别睡,乖乖吃药就会好的。老皇帝猛地睁眼,指着名单划掉了公主的生母张美人,这个本来要陪葬的女人,成了唯一活下来的幸运儿。 张美人在偏殿听得消息,手里的药碗“哐当”掉在地上。瓷片溅到脚背上,她却没觉得疼,脑子里嗡嗡响,全是昨夜女儿扒在她膝头说的话:“娘亲,父皇咳嗽得好厉害,我把最爱的糖糕给他,他就不难受了。” 宫女们慌里慌张地来扶她,她却一把推开,跌跌撞撞往寝宫跑。远远看见宝庆公主正被朱元璋攥着小手,那只批阅过无数奏折、斩过无数功臣的手,此刻竟轻轻拍着女儿的背,眼里的狠厉像被温水泡过,软了大半。 “陛下……”张美人跪在门口,声音抖得不成样子。朱元璋抬眼瞅了她一下,又低下头对女儿笑:“你娘亲来了,以后要听她的话,好好吃饭,好好长大。”宝庆公主似懂非懂,伸手去摸父亲脸上的皱纹:“父皇也要好好吃饭,病就好了。” 朱元璋没再说话,只是把女儿的手又攥紧了些。张美人看着那一幕,忽然想起刚入宫那年,她给朱元璋唱江南的小调,他听得入神,说:“还是你们江南女子温柔,不像宫里的人,个个都揣着心思。”那时他虽已显老,却还会在月下给她讲打天下的故事,说等天下太平了,要带她去看看苏州的园林。 可后来,他杀胡惟庸,诛蓝玉,朝堂上血流成河,后宫里人人自危。张美人从不参与那些争斗,只带着女儿在偏殿种花,教她认草药。有回宝庆公主问:“娘亲,为什么别的娘娘总盯着父皇看?”她摸着女儿的头说:“父皇是天子,大家都敬着他。咱们不惹事,安安稳稳过日子就好。” 朱元璋驾崩那天,宫里哭声一片。张美人抱着宝庆公主站在人群后,看着那46位妃嫔被太监们带走,有的哭天抢地,有的面如死灰。宝庆公主拉着她的衣角问:“她们要去哪里?”她捂住女儿的耳朵,轻声说:“她们去给父皇唱歌了。” 夜里,张美人抱着女儿坐在窗前,月光洒在院子里的桂树上,落下斑驳的影子。宝庆公主已经睡着,小嘴里还嘟囔着:“父皇要吃糖糕……”她轻轻拍着女儿的背,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滴在女儿的手背上,滚烫滚烫的。 新皇帝朱允炆登基后,念在宝庆公主年幼,特许张美人留在宫里抚养。有人劝她趁机求些赏赐,她只是摇摇头:“能陪着公主长大,已是天大的恩典,别无所求。”她依旧每天教女儿读书识字,带她去园子里认花草,说:“这些花花草草,不与牡丹争艳,不与玫瑰比香,却也活得好好的,这就够了。” 宝庆公主渐渐长大,出落得伶俐可爱。有回朱允炆来看她,问她长大想做什么,她歪着头说:“想让娘亲天天笑,想让宫里的人都不用哭。”朱允炆听了,望着窗外的桂花树,沉默了半晌,给了张美人不少赏赐,却都被她换成了粮食,分给了宫里的老弱宫女。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进南京城时,宫里乱成一团。太监们劝张美人带着公主赶紧逃,她却镇定地给女儿梳好头发:“别怕,咱们没做过亏心事,谁来了都不怕。”她带着宝庆公主坐在殿里,桌上摆着刚做好的桂花糕,香气飘出老远。 朱棣走进殿时,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一个素衣女子陪着小姑娘吃糕点,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们身上,安静得不像话。宝庆公主看见他,没躲没怕,还递过一块糕:“叔叔吃,娘亲做的,可甜了。” 朱棣的心莫名一软。他想起自己早逝的女儿,若是活着,该和宝庆公主一般大。张美人站起来行礼:“罪妇张氏,参见王爷。”他摆摆手:“你很好,把公主教得也好。” 再后来,朱棣当了皇帝,格外疼惜宝庆公主,亲自为她选了驸马。出嫁那天,宝庆公主抱着张美人的脖子哭:“娘亲也要跟我走。”张美人笑着擦去她的眼泪:“傻孩子,娘在宫里等你回来。你记住,待人要真诚,做事要本分,就像咱们种的那些花。” 张美人在宫里活到了八十岁,临终前,宝庆公主握着她的手说:“娘亲,当年父皇留下你,是对的。”她笑了,眼里映着窗外的月光,和许多年前那个夜晚一样温柔:“不是父皇留下我,是善良留下了咱们。” (出自《明史·公主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