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黄帅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她把一切都交给了时间,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她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人们都铆足了劲奔向更好的生活。 1973年的一天,《北京日报》的编辑匆忙走了进来。喊道:“主编,这里有一封信。你赶紧看看吧。” 主编惊讶不已,他打开了信封,发现里面居然是一个小孩的日记。 “今天数学课,老师随堂测验,有个同学考了80分,老师好凶,把他打了一顿,我好害怕,我不要去上学了呜呜。” 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作者的名字:“黄帅。” 主编的眉头皱了皱,有些奇怪编辑为什么会把这个东西拿到他面前,他停顿了一会,继续翻页读下去。 第二页的文字要潦草很多,看得出来黄帅的情绪很激动:“他为什么可以打人?”“就因为他是老师吗?”“他不是应该尝试教会学生吗?”“每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快有慢,难道慢的人就活该被打?” 黄帅在日记里表示,自己也被打过,后来每次看到老师走过来,她都会感到心跳加快,有几次甚至连笔都握不住。 “老师不应该打学生,他们原本就是平等的,不是上下级关系,老师应该向那位被打的同学道歉。” 看完日记上的内容之后,主编眼睛一亮,他嗅到了热点的味道。 在中国古代有所谓“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尊师重道的思想刻在了每个人的脑子里。 后来新中国成立,平等自由成了新的风潮,但老师作为对学生影响非常大的人,依旧保留着相当的惩戒权,其中也包括体罚。 从家长到学生都觉得这一切很正常,甚至有时有学生去跟家长告状,也会被家长训斥,而像黄帅这样将不满直接写出来的,更是没有过。 没过多久,北京日报就发表了黄帅的日记,在报纸上提出了对教育方式的探讨。 报纸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黄帅班里的同学看她的眼神都透着一点奇怪,既有对她勇气的钦佩,也有对她以后在这个班处境的担忧。 黄帅的父母当然也看到了报纸,他们对女儿的行为感到有些无奈,女儿从小就聪明,还有很多不一样的想法,虽然做父母的并不觉得她有什么错,但还是担忧这件事对她的影响。 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就这件事发表看法,支持者认为老师体罚学生,除了给学生增加痛苦,并不能提高学生成绩,让老师完成任务。 反对者认为,尊重老师是学生的基本品德,老师惩罚学生一定有老师的道理,如果学生想要反抗,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应该被更严厉地惩罚。 总的看起来,持有两种观点的人数差不多。报纸也来采访黄帅,黄帅每天都很忙碌,支持她的人说她是“反潮流小英雄。” 黄帅一开始还是有点慌张,她也没想到这件事情闹这么大,不过后来在父母的鼓励下,她勇敢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也因为黄帅的勇敢,“儿童心理保护与研究”这个词被搬上了台面,有不少孩子也表示他们在和老师的相处当中也很委屈。 这件事的热度一直不减,不过黄帅依旧努力学习,1979年黄帅“鲤鱼越龙门”,成了一名大学生,这让她的不少反对者惊掉了下巴,他们以为黄帅是个不学无术的人,结果却并非如此。 黄帅的父母对女儿的表现感到非常自豪,在开学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都在跟黄帅打招呼,他们依然记得这位以一己之力引发一场大讨论的人。 黄帅也和他们一一打招呼,很快同学们发现黄帅虽然经常提出一些让他们感到惊讶的观点,但是成绩却很好,并不是他们想象当中的“叛逆小孩”,黄帅和同学们关系非常融洽, 随着黄帅的年龄越来越大,我国对心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完善,并且出现了“心理咨询师”这样的新职业,那些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有了正规的求助渠道,而不是被粗暴地归结为“想不开。” 很多人也开始思考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在“严师出高徒”和“快乐教育”之间寻找平衡,力争创造出最好的师生关系。 2017年12月,黄帅去世,黄帅曾经做出的“惊世骇俗”之举也被掩埋在了历史地位长河之中,不为新一代所知。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提起这个名字时,才会感慨地说道:“这个人勇得很,当年她做的事情可是让她在一夜之间出了名呢,所有人都知道她。” 我们应该记住黄帅对教育的贡献,对她表达敬意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