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年,21岁的王安石进京赶考。这天恰逢元宵节,他路过一个大户人家,看到许多人围在门前议论着:“哎呀,这灯联可绝了!” 王安石挤进去一看,朱漆大门上挂着两盏走马灯,灯穗上垂着条红绸,上面写着半副对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周围的人你一言我一语,有说“这上联太巧”的,有挠着头说“对不出对不出”的,还有几个秀才模样的人,手里捏着折扇敲着掌心,急得额头冒汗。 这户人家姓赵,是京城里有名的绸缎商,听说主人家膝下有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这灯联就是为她设的——谁能对出下联,不仅能领赏银,还能被请去府里喝杯元宵酒,要是入了赵小姐的眼,说不定还有别的缘分。 王安石站在灯影里,眼睛亮了亮。他打小在临川乡下读书,夜里点着油灯啃经书,也曾和同窗们对对子取乐。这上联妙就妙在“灯”和“马”互为因果,灯转马动,灯熄马停,得找个类似的物件才能对上。他摸着下巴琢磨,手指无意识地在袖口里敲着节拍。 旁边一个穿蓝布衫的老汉推了推他:“后生,看你也是读书人,不试试?”王安石笑了笑,刚要开口,就见大门“吱呀”开了条缝,一个梳双鬟的丫鬟探出头:“我家小姐说了,对不出的别瞎嚷嚷,耽误了正经事!”人群里哄笑起来,几个刚才还跃跃欲试的秀才,脸腾地红了,讪讪地往后退了退。 王安石没退,他盯着那盏走马灯,灯上画着三国故事,关羽的赤兔马随着灯转,像是真在往前跑。忽然,街对面传来一阵锣鼓声,原来是舞龙队过来了,十二条彩龙随着鼓声翻腾,龙嘴里的宝珠闪着光,引得孩子们追着跑。 他心里“咯噔”一下,有了!刚要出声,又把话咽了回去。自己是来赶考的,要是在这儿出了风头,万一落榜了,岂不是被人笑话?正犹豫着,那丫鬟又喊:“我家老爷说了,对得出的,赏文房四宝一套!” 人群里又起了骚动,一个戴方巾的年轻人挤到前面,高声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话音刚落,就有人摇头:“‘旗卷’对‘灯熄’是工整,可‘虎藏身’不如‘马停步’有劲儿。”年轻人脸一红,讪讪地退了。 王安石看着那舞动的龙,心里的句子越发清晰。他往前挪了两步,朗声道:“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归山!” “好!”人群里爆发出喝彩声。“归山”比“藏身”更有气势,和“马停步”的沉稳正好呼应。那丫鬟眼睛一亮,转身就往里跑,不多时,一个穿着锦袍的老者走了出来,手里拄着玉拐杖,正是赵老爷。 “这位小友,好才思!”赵老爷上下打量着王安石,见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脚上的布鞋沾了些泥,却身姿挺拔,眼神清亮,不由得暗暗点头。“里面请,喝碗元宵暖暖身子。” 王安石拱手道:“多谢老爷赏识,只是晚生还要赶去客栈温书,改日再叨扰。”他不是不想去,只是眼下科举要紧,哪能分心?赵老爷见状,也不勉强,让人取来文房四宝,又添了两锭银子,塞到王安石手里:“一点心意,祝你金榜题名。” 王安石谢过赵老爷,把银子和文房四宝收好,又回头看了眼那走马灯,心里记下了这副对联。他知道,这京城藏龙卧虎,自己这点才思不算什么,还得沉下心来好好备考。 回到客栈,同屋的考生正对着蜡烛发愁,见他回来,忙问:“外面那么热闹,你没去凑凑?听说赵家的灯联难住了不少人。”王安石笑着把刚才的事说了,还把自己对的下联写在纸上。那考生一看,拍着大腿说:“妙啊!‘归山’二字,比刚才那‘藏身’不知强多少!” 王安石却摇摇头:“不过是碰巧罢了。真正的学问,不在对几句巧联,而在经世济民。”他把赵老爷赏的文房四宝收进箱子,又拿出《论语》,就着油灯读起来。窗外的烟花噼里啪啦地响,映得他的侧脸明明灭灭,眼神却始终专注。 后来,王安石果然高中进士。赴任前,他特意去了赵府道谢,赵老爷拉着他的手说:“我就知道你是栋梁之才。那天看你不争不抢,就知你不是贪图虚名之人。” 多年后,王安石成了一代名相,推行变法,一心为民。偶尔想起那个元宵节,他总会说:“那天的灯联,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才思是小,心性是大。做学问,先做人;做人,先守心。” 出处:据《宋史·王安石传》及民间传说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