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2年,抗战老兵李师科被押赴刑场,神情平静。这位曾浴血杀敌的老兵,最终因持枪

1982年,抗战老兵李师科被押赴刑场,神情平静。这位曾浴血杀敌的老兵,最终因持枪抢劫被判死刑,在法警押送下走向人生终点,留下唏嘘背影。 李师科这个人,出生在1927年的山东昌乐县,那时候家里穷,读小学都没读完,就识几个字。抗日那几年,他加入了张天佐的部队,打游击战,日子过得是刀尖上舔血。 战后,他的队伍被编进王耀武的国军,继续打仗。济南丢了以后,他跟着部队撤到青岛,又从海南岛转到台湾。 1959年,因为身体出问题,他从军里退下来,靠修车和开出租车混饭吃。邻居们说,他手艺不错,常帮人修修机械电器,还挺喜欢和小孩子玩,常常给他们买点小东西逗乐。 可生活就是这样,台湾经济飞起来,有些人一夜暴富,他却还过着紧巴巴的日子。看到银行里钱堆成山,却贷给那些有关系的变成呆账,他心里开始不平衡。 加上自己快老了,没啥积蓄,又没家人,就动了抢银行的念头。这不是一时冲动,他觉得社会太不公了,经济犯罪到处都是,为什么就他这样的老兵落得这下场?案子后来闹大,也反映出当时台湾社会贫富差距拉开的问题,让人想想就觉得复杂。 抢劫前,李师科先干了件大事,1980年1月7日,他在台北金华街杀了一个叫李胜源的保安警察,抢走了他的点三八左轮手枪。 那枪成了他后来犯案的工具。他没急着动手,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准备。为什么选台湾土地银行古亭分行?因为那里警卫少,常常被调去护运钞车,安保松。 他好几次去银行,假装换一堆一元硬币,实际是在摸底,了解柜台怎么操作,员工怎么做事。这家伙挺会计划的,退役军人的底子让他对枪支熟悉,也知道怎么避开风险。 抢银行那天是1982年4月14日下午3点20分,他戴假发、鸭舌帽和口罩,拿着抢来的枪冲进去,先问清楚警卫不在,就喊着要一千万元,还枪伤了副理林延湖。 几分钟内,他卷走了531万新台币,然后溜了。这案子是台湾史上第一起杀警夺枪再抢银行的,社会上炸了锅,警方高层急了眼,悬赏200万抓人。整个台湾都紧张起来,金融机构开始加强警惕。 李师科得手后,没敢乱花钱。他平时生活简朴,突然有巨款,怕露馅。就花了5万给一个女人,买了价值15万的电视、电锅和电胡刀什么的家电。 剩下的400万,他用牛皮纸袋包好,存到三重的一个朋友家,说是为朋友的女儿上学用,让她从小学读到大学。那朋友后来纠结了半天,还是报了案,这成了破案的关键。 其他钱他打算用来出国散心,还买了旅游书研究路线。可没等他走,5月7日,警方根据举报,在和平西路把他抓了。 抓他的时候,还出了岔子,有个出租车司机王迎先长得像他,被误抓,遭了刑求逼供,最后带着警察去指认现场时,跳了秀朗桥自杀。 这事闹得更大,成了王迎先事件,暴露了当时办案的问题。警方赶紧调整,抓到真凶李师科,证据齐全,包括枪、赃款和证人指认。 案子进了军事法庭,因为当时台湾还在戒严期,检察官罗明通按戒严法办。5月21日,李师科被判死刑,5月26日清晨在新店安坑刑场枪决,年55岁。 执行时,他没闹腾,就那么平静地走了。这案子没完,影响挺深。银行从那以后要求进门脱帽脱口罩,防着蒙面劫匪,一直持续到后来疫情才变。 法律上,因为王迎先的冤死,立法院改了刑事诉讼法第27条,让被告随时能选辩护人,避免刑求。 社会上,有些人把李师科当“义贼”,无天禅寺还给他塑像当门神,说是劫富济贫啥的,但其实他就是个抢劫犯,杀了人伤了人。案子还被拍成电影,《李师科》《大盗李师科》,孙越和午马都演过,成了文化话题。 李师科的案子,不光是犯罪那么简单。它戳中了老兵的生存困境和社会不公。那些从战场回来的兵,退役后日子难过,经济腾飞没他们的份儿。 台湾从这事学到教训,安保升级,法律完善,避免类似悲剧。模仿案后来也出了几起,证明社会问题没解决,犯罪就容易传染。 李师科自称对暴发户不满,对经济犯罪气不过,可他自己的行为也害了无辜的人,像李胜源和王迎先。案子破了,赃款收了,可留下的教训是,社会公平得靠制度,不是靠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