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九年除夕,小吏正在衙门值守,忽然看见一个孤寡老头,小吏可怜他,请他喝了一顿酒,没想到第二天便官升十级! 朱元璋,濠州钟离人,生在元至正四年,家里穷得叮当响,世代种地为生。幼年时,他得帮地主放牛,风吹日晒,吃不饱饭,脚上的布鞋磨得全是洞。元末朝廷腐败,赋税重得让人喘不过气,他家连口粮都凑不齐。父母和兄长接连因饥荒和瘟疫去世,留下他孤苦伶仃,瘦得像根柴火棍。后来,他进了寺庙当和尚,端着破碗沿街化缘,碗里常常只有几粒米。元末战乱,寺庙也断了香火,他只得四处流浪,睡破庙,吃野菜,夜里听着狼嚎和战马声,硬是熬了过来。二十五岁那年,他投了红巾军,手握长矛,冲在战场最前面,盔甲上满是血和泥。凭着胆识和脑子,他在乱军中一步步崭露头角,后来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奠定了大明基业。1368年,他登基称帝,身披龙袍,站在南京城楼上,宣布大明建立。他治国雷厉风行,亲自批奏章,熬夜到天亮,案头的油灯烧得噼啪响。他严打贪官污吏,动不动就杖责不法官员,朝堂上人人自危。他身边的马皇后是个贤惠女人,常劝他别太急躁,可惜她去世后,他更猜忌臣子,动辄诛杀功臣,弄得朝中人心惶惶,亲信越来越少,晚年越发孤单。 到了洪武二十九年除夕,朱元璋已经是个老皇帝,身边几乎没啥贴心人。他微服出巡,走进南京城里一处府衙,里面冷冷清清,只有一个小吏在值守。这小吏三十来岁,家境一般,桌上摆着点简陋的酒菜,腌菜和豆腐凑合着下酒。他见来人是个孤寡老头,怪可怜的,就招呼一起喝酒。小吏自己本想回家陪老娘过年,但怕衙门没人值守出乱子,只好留下来。他聊起自己的差事,干得小心翼翼,生怕出错被罚,言语间透着真诚,没半点官场里的虚头巴脑。他还提到百姓的日子不好过,赋税虽减了些,可底层人还是苦。朱元璋听着,慢慢开了口,说自己年少丧亲,半辈子打仗,刀口舔血,好不容易有了江山,可身边人越来越少,连爱妻都走了,儿孙只惦记他的家产。他话里带着几分苍凉,小吏听完,敬了他一杯,说人生贵贱无常,唯真心最重要。两人聊到深夜,酒喝光了,话也说得投机。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回宫,立马召来近臣,命人把昨晚的小吏带到朝堂上。小吏一进金銮殿,认出昨晚的老头就是皇帝,吓得腿都软了,以为自己说了啥不该说的话,怕是要掉脑袋。朝臣们也屏住气,殿里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朱元璋却没发火,盯着小吏说,他昨晚言辞真挚,没一点奉承,朝廷正缺这样的人。他当场下旨,把小吏从底层的胥吏直接提拔十级,成了朝中官员。满朝文武都愣了,这种破格提拔,简直闻所未闻。小吏跪地谢恩,手都在抖。朱元璋还特意准他几天假,让他回家探望老娘。小吏回到村里,老娘见儿子突然高升,乐得合不拢嘴,邻里也跑来道喜,院子里挤满了人。 小吏升官后,干活兢兢业业,每天早早到衙门,埋头处理公文,笔墨纸砚摆得整整齐齐。他负责的差事多是吏治整顿,帮着皇帝查贪官、管赋税,忙得脚不沾地。他在朝堂上还是那副直性子,敢说真话,不怕得罪人。朱元璋很看重他,觉得这人没心眼,不像其他臣子藏着掖着。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宫里一片白幡,丧钟低鸣。小吏跪在灵前,哭得满脸是泪,后来他辞了官,带着老娘回了老家。回到乡里,他过上种田的日子,扛着锄头下地,屋前炊烟袅袅,邻里间串门聊天,日子过得平淡又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