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出生在低级官吏家庭,三岁时父母相继亡故,只好跟随大哥生活,后来大哥也去世了,贤惠的大嫂扶养他成人。成长环境让他从小猜忌敏感,善于观察别人的言行。
贞元十九年(803),京都长安周围京兆府所辖的20多个县“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庄稼收成不到十分之一,德宗皇帝先叫停了秋季的科举,又下诏贷给百姓麦种,蠲免租税。
而实际情况呢?救灾政策并没有全部落地,京兆尹李实(相当于首都的市长)依然横征暴敛,租税不减如故,京畿一带无数百姓“寒馁道途,毙踣沟壑”。只不过李实红极一时,没人敢给朝廷反映实情。
出任监察御史才半个月的韩愈私访民间,亲眼目睹灾民惨状,由他执笔,与张署、李方叔联名给皇帝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将京畿民不聊生的实情上报给了朝廷。韩愈的奏章最终打动了德宗皇帝,停收当年京畿地区的赋税,李实也因此受到朝廷斥责。
其实,韩愈能够出任监察御史,推荐人正是李实。
当时韩愈在国子监任期届满,旧职罢去,新职未授,他心焦难耐,给当时的工部尚书兼京兆尹写了一封《上李尚书书》。文中夸赞李实“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又说他治理京兆有方,即使荒年也是“盗贼不敢起,谷价不敢贵”,地痞无赖“影灭迹绝”。韩愈当时也知道李实名声不佳,做山南东道节度使时因“刻薄军士衣食”,逼得部众哗变要杀他,自己半夜卷带赃银缒墙而逃。做京兆尹时又对百姓穷尽搜刮,引得民情嗟怨,人人侧目。在李实的推荐下,韩愈如愿以偿。
李实没想到韩愈翻脸比翻书还快,恼羞成怒,搜集韩愈劣迹多次向皇帝打小报告,韩愈遭贬。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顺宗即位,李实被解绶夺职。第二年,韩愈被召回入国史馆修撰《顺宗实录》,他在书中单列《李实》篇目,详述李实种种恶政,还添油加醋,描摹李实被驱遣出京时,长安百姓“皆袖瓦砾遮道伺之”(袖管里暗藏瓦片石子准备半路伏击他)的场景,把曾经心慕笔追的李尚书写得臭名昭著。
点评:人皆有两面性,关键是自律和秉公。李实被“污名”,公报私仇的韩愈屁股也不干净,他的宏文《上李尚书书》至今仍为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