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1万多枚导弹、数万架无人机、几百万发炮弹都击不垮乌克兰,终于找到原因,这次威胁下狠手。
前线乌军不仅武器数量未见减少,反而装备愈发先进,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乌克兰的军工产业链已转移至北约国家,形成了一条难以被摧毁的“生命线”。
北约国家成为乌克兰武器生产的“大后方”,瑞典斯德哥尔摩研究所数据显示,北约成员国去年军费支出超过1.3万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和一半以上。
美国主导的军工复合体加速扩张,通用动力公司炮弹产能从每月1.4万枚提升至2万枚,并计划进一步增至8.5万枚。
德国莱茵金属不仅在本土建设年产20万枚炮弹的新厂,还在乌克兰设立4家工厂,生产炮弹、军用车辆和防空武器。
波兰、法国、意大利等国也积极参与,波兰的无人机生产线、德国的炮弹组装车间、法国的导弹制导系统生产线全速运转,为乌克兰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
北约的全方位支持提升乌军战力,不仅提供武器,还派遣军事顾问进行指导。
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情报军官以轮替方式,为乌军提供网络攻防、信息识别等服务,并帮助组建敌后谍报网。
乌军基层部队配备的军用平板电脑,内置北约制式战场绘图和火力校正应用程序,大幅提高了作战效率。
北约还通过“三角洲”部队作战指挥系统,实时向乌军提供俄军兵力部署、武器装备等情报,甚至每昼夜更新战场态势。
这种模式使得乌克兰的战争能力具有极强的韧性。
俄军虽然持续轰炸乌克兰本土的兵工厂、弹药库和炼油厂,但无法触及北约国家的生产线。
只要北约的工厂不停工,乌克兰的武器供应就不会断绝。
从长远看,北约的介入导致冲突呈现长期化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孙壮志指出,俄乌双方缺乏谈判基础,西方援乌未变,双方都在为长期作战做准备。
北约军工产业的扩张不仅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还使得战争成为部分利益集团牟利的工具。
美国军工企业在冲突中股价飙升,2023年美国对外军售额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380亿美元。
当前局势引发诸多思考。
北约的军事支持是否符合国际法准则?
这种“代理人战争”模式对地区安全和全球稳定将产生何种影响?
随着北约国家军工复合体势力膨胀,未来类似冲突是否会更加频繁?
你对这一事件有何看法?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